赞美诗

赞美诗

从广义上讲,赞美诗指赞美神或上帝的颂诗,可唱可诵,一般在宗教节日或其他公众庆典场合演唱。在古代,唱赞美诗是这种庆祝仪式的重要特征。希腊文学中保存了许多这类抒情性的颂诗,它们当初是配乐的。然而古罗马人很少创作出用于公众庆典的颂诗,但贺拉斯是个例外。

在为赞美诗下定义时,必须注意到,这个术语在古典文学中亦可用来指赞美英雄或其他著名人物的颂歌。基督教的牧师则接受了圣奥古斯丁的定义——“用歌赞美上帝”。到了后来(11世纪),赞美的对象便扩展到了圣徒。尽管12世纪以后民族语诗歌兴起,但是在作公众礼拜时一般仍用拉丁语赞美诗。

古希腊赞美诗是由一组有音律格式的、长短不一的诗行构成。所谓的荷马式赞美诗、卡利马科斯(约公元前305—公元前240)以及克利安西斯(公元前331—公元前232)创作的献给宙斯的斯多噶派赞美诗都是六音步诗。奥菲士魔法赞美诗为六音步诗,由新人教的人在神秘的宗教仪式上歌唱,一直被认为是公元前580年左右的作品,但很可能是基督教早期亚历山大派的作品。现存的古埃及语赞美诗有赞颂阿通太阳神的赞美诗和新王国后期埃赫那通宗教改革时期的赞美诗;这些诗的音律格式尚难解析,但其对称形式却清晰可辨。古印度赞美诗中,最早的是用梵语写成的《梨俱吠陀》。2000多年以后,富有才华的印度神秘主义者卡比尔(1440—1518)用古印地语和旁遮普语创作了一些颂歌。

“同义”或“反义”的排比结构是希伯来人在迦南所接触到的乌加里特语诗歌的鲜明特征。后来希伯来人在自己的诗歌中采纳和发展了乌加里特语诗歌的形式,使希伯来诗歌臻于完美,成为祈祷时诵唱的赞美诗。取材于大卫王和利未人故事的祈祷诗采用双行体,对偶的两行或每行的两半行所用的重音节数一般也对等。《圣经》中赞美大卫的诗篇,一直被早期基督教会用作祈祷赞美诗。公元4世纪时的希腊语赞美诗,除了使用六音步诗行体和五音步诗行体外,还采用了阿那克里翁体、爱奥尼亚体、抑扬格及其他抒情诗格律,但后来这些形式被逐渐废弃。

公元4世纪时,圣希拉里将拉丁语赞美诗传入西方基督教界。后来,米兰的圣安布罗斯继续推广拉丁语赞美诗,他所采用的抑扬格二音步赞美诗在6世纪时十分流行。拉丁语赞美诗的创作延续于整个中世纪,经修改加工,成为体现人文主义思想和古典拉丁风格的精美诗篇。

16世纪时,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欧洲各国兴起了采用民族语言创作赞美诗及各种格律形式的圣歌的热潮。德国的马丁·路德和他的教友们翻译、改写了拉丁语赞美诗,并依照中世纪的传统精神创作了新的德语赞美诗。16世纪的德国歌曲,重音节奏相当自由,可供歌词作者自由选择。17世纪时,保罗·哈特(1607—1676)写出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赞美诗;弗兰克(1618—1677)、谢夫勒(1624—1677)以及后来的一些虔信派诗人的赞美诗也颇具艺术价值。

宗教改革运动以后,优秀的宗教赞美诗创作便越来越少了。因为各种赞美诗主要用于群众性的宗教活动之中,曲调须易记,韵律须简明,内容方面须不含个人色彩或玄学意义,而愿意遵照这些要求去创作的优秀诗人却越来越少了。

现代英语赞美诗起源于斯特恩霍尔德和霍普金斯的英语韵文本《诗篇》。尽管伊丽莎白时代的文学成就斐然,但是在18世纪之前英国国内没有出现宗教集会用的赞美诗。乔治·威瑟(1588—1667)的诗一般采用民谣的曲调,但是他写的圣歌很少被人使用。艾萨克·瓦茨(1674—1748)是现代英语赞美诗的创始者。他的赞美诗主题单一、简洁明快、旋律悦耳。他创作的《主啊,您一直是我们的佑护》可以认为是最优美的英语赞美诗。他在这首赞美诗中使用了许多隐喻和明喻。他的另一首赞美诗《当我看着这副神奇的十字架时》可称为最动人之作。在瓦茨之后到来的,是一个福音赞美诗的世纪。考珀(1731—1800)是创作赞美诗的天才,而创作赞美诗的最伟大的诗人应推查尔斯·韦斯利(1707—1788)。他的赞美诗在格律上有很多创新。《雅各在祈祷》是他最优秀的诗作。他也为儿童写了一些赞美诗,其中的《温和的耶稣》具有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思想。

19世纪时,英美诗人创作了不少宗教抒情诗,但多数都缺乏艺术性。英国诗人赫伯(1783—1826)的文学性赞美诗不仅表达了宗教感情,而且表现出很高的诗歌艺术水平。美国的诗人也创作了许多赞美诗,如约翰·格林利夫·惠蒂尔(1807—1892)、奥利弗·温德尔·霍尔姆斯(1809—1894)、雷·帕尔默(1808—1889)及塞缪尔·约翰逊(1822—1882)等。

到了20世纪,重新修订的赞美诗集删去了不少过去曾经流行然而质量欠佳的诗篇。新的诗人倾向于创作脱离《圣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于现代社会的赞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