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诗歌

朝鲜诗歌

朝鲜诗歌可分为两大类:用汉字创作的诗歌和用朝鲜语创作的诗歌。尽管汉字诗歌在数量上不少于朝鲜语诗歌,质量也不亚于后者,但在本辞书中不作详述。1443年,朝鲜文学出现以前,在地道的朝鲜诗歌中,一种被称为“理读”或“官方语言”的书写符号就已经得到了发展。这种文字利用汉字的长处来弥补音韵乃至意义上的不足。

朝鲜最古老的诗歌形式无疑是“投诉歌”,即“安抚精神之歌”。在古代、三国以及新罗统一时期(约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935年),绝大多数诗歌与宗教神话或传说密切相关。当时的优秀诗歌仅有25首,其中14首“乡歌”收集在13世纪的一位名叫一然的僧人编撰的《三国遗事》之中。这种诗歌由4行、8行或10行组成,分为两个诗节,每个诗节有8行或2行。每一行诗的音节数量不等,少则有4个音节,多则有15个音节。这些诗里有几首描写的是自然景色,但都表现出一种宗教氛围。

高丽王朝时期(935—1392)的诗歌写作带有明显的阶级界限。贵族阶层创造了“景几何体诗歌”,即每首诗的两个诗节都是以固定的迭句“景几何如?”作为结尾。受过教育的人士或学者使用这种诗体来赞美大自然之美,他们的诗歌很少涉及爱情。普通老百姓使用的诗歌形式是长歌,又称高丽歌谣或俗谣。这种歌谣由10行或更多的诗行组成,分为10个或更多的诗节,每个诗节都以叠句结尾。大多数长歌的主题是爱情。高丽时代末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时调”。它的出现结束了文坛的阶级界限,因为贵族和普通百姓都写这种诗歌。时调像短歌在日本所享有的地位一样,成了朝鲜最重要的诗歌类型。我们认为,时调是朝鲜对世界文学做出的最大贡献,因为朝鲜在散文方面鲜有成就。

时调意为“时代之调”。它暗示着这类诗歌最初是根据一定的曲调,在乐器的伴奏下吟唱出来的。可惜这些曲调已不复存在,只有歌词留传了下来。时调由3行组成,每一行诗有4组音节。第一行和第二行的4组音节包括的音节数目分别是:第一组3个音节;第二组4个音节;第三组3个或4个音节;第四组4个音节。所以,第一行和第二行诗各有14个或15个音节;最后一行诗的音节数是固定的,有15个。可见,时调总共有43个或45个音节。第一行和第二行诗句的末尾有大的停顿,每一行开头的两个音节后有小的停顿。节奏不是这种诗歌的重要特征,但诗人也并不特意避免节奏。然而,头韵经常出现。有些诗人却不受时调这种固定格式的约束,写了一些多于或少于43到45个音节的诗歌。

下面仅举最优秀的早期时调中的一首为例:

白雪覆盖的山谷云雾缭绕;

期待已久的梅花——何处开放?

日暮时我独自停立,不知该去何方。

在李朝时期(1392—1910),时调变得更加典雅,出现了像李一(1536—1584)和郑澈(1537—1594)这样的著名诗人。在这一时期的时调虽然主题广泛,但像其他大多数的抒情诗一样,时调仍以描写大自然和爱情的内容居多。许多诗歌把儒教和佛教思想融为一体,这说明朝鲜地处中国和日本之间,同时受到了两国文化的影响。

除时调外,李朝时期的诗歌还有两种形式:歌辞和杂歌。歌辞每行通常有8个音节。这8个音节又分为两组,4个音节为一组。这种诗歌形式允许有一些变体。歌辞的行数没有限制,许多歌辞长达数百行。歌辞作者中的代表人物是上文提到的郑澈,他的《思美人曲》和《续思美人曲》是公认的杰作。此外还有一种长篇叙事诗“杂歌”,由男侍从吟唱。

1910年后,许多诗人放弃了传统诗体,转而采用西方的现代自由诗体进行创作。但现在仍有部分诗人继续采用古老的时调诗体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