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伎
又称 “歌舞伎狂言”。日本古典剧种之一。起源于庆长8年 (1603) 春出云地方的巫女阿国来京表演 “念佛舞”。它曾风靡一时,竞相模仿。这种舞蹈均由女性表演,也称 “女歌舞伎”,因她们多以声色取悦观众,不久以“伤风败俗” 之名遭幕府禁演。之后一种以少年男子为主的“若众歌舞伎”应运而生,但于承应元年(1652) 以同样理由遭禁演。约17世纪后半期,终于出现了由剃去前发的成年男子表演的“野郎歌舞伎”。从此,它逐渐向 “道白、舞蹈、音乐”三者融为一体的戏剧化方向发展。至“元禄时代” (1688—1704)更为兴盛。出现许多名优,如“上方” (京都、大阪地方) 的以演文戏见长的坂田藤十郎和江户的擅演武戏的初代市川团一郎等。同时还出现了近松门左卫门等著名剧作家,加之演技精湛,舞台装置新颖,一时盛况空前,有“元禄歌舞伎” 之称。之后曾一度被处于鼎盛期的“净琉璃”所压倒,但至18世纪后半期 “上方” 的并木正三(1730—1773) 吸收“净琉璃” 的长处,改善舞台装置,写出《三十石夜船始》(1758)等剧本,使“上方” 的 “歌舞伎” 得以振兴。其弟子并木五瓶 (1747—1808) 最初活跃于大阪,后移居江户,与樱田治助共同奠定了江户歌舞伎的基础。文化、文政年间(1804—1830)达到鼎盛。至幕府末期,“歌舞伎”日益衰微,在此期间有著名作家鹤屋南北和河竹默阿弥等,尤其后者被誉为“歌舞伎集大成者”。至此,“歌舞伎” 已完全成熟,其中心也移至江户,遂成为日本古典戏剧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代表作有近松的《倾城壬生大念佛》、南北的《东海道四谷怪谈》和河竹的《茑红叶宇都谷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