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文学
柬埔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公元68年建国,曾有扶南、真腊之称。在古代,柬埔寨的文化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现在的柬埔寨文字就是在古代印度南部巴拉瓦字母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书面文学在柬埔寨已有1千多年的历史。最初是用白垩粉写在染黑的兽皮上,称“兽皮书”,以后用铁笔刻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称“贝叶书”,或书写在粗糙的可折叠的厚纸上,用这些方法书写的作品,保存下来的很少,而刻在石碑上的作品有一部分保留至今,称之为“石碑文学”或称“金石文学”。
根据柬埔寨社会历史的进程,柬埔寨文学的发展可分为 5个时期:
吴哥前时期(1—8世纪)
婆罗门教和大乘派佛教在扶南王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时的碑文用古高棉文或梵文刻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内容多是记录帝王的言论及他们的丰功伟绩。在民间,流传着丰富的口头文学、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等,但无成文作品传世。
吴哥时期(9—15世纪上半叶)是柬埔寨文学的鼎盛时期,主要是诗歌,刻在石碑上(古高棉文和梵文并用),其中著名的诗人有: 迪华格拉、雅德哈玛拉皮瓦、西威桑姆、因陀罗黛维等。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林给的故事》是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但融汇了不少柬埔寨的神话传说,富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中时期(15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民族文学随着寺庙学堂的兴办而不断发展,作品和佛教经典紧密联系,在巴利文石碑文学出现的同时,也出现了用人民大众的语言来解释深奥难懂的巴、梵语经典的“解经文学”。宫廷文学、民间文学也较前丰富,题材广泛,著名的有: 《格龙苏皮密特》、《少年波果儿》、《佳姬王后》。长篇叙事诗《东姆与狄欧》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民间文学内容大多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精神,其代表作有《特明吉的故事》、《阿勒沃的故事》。寓言故事也很流行,其中颂扬兔子聪明机智、见义勇为的《索皮顿赛》尤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