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论著述·文心雕龙

诗词研究·诗论著述·文心雕龙

文论著作。南朝刘勰撰。刘勰(466?—538? 一说466?—521? 一说 465? —532?),字彦和,东莞莒县(今属山东)人,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幼年丧父,笃志好学。后依僧祐,居钟山上定林寺十馀年,帮助僧祐整理经藏、抄撰要事。三十岁以后,开始构撰《文心雕龙》,到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501—502)成书,前后用了五六年时间。其后,他负书以干沈约,约赞其“深得文理”,刘勰其人其书乃渐为士林瞩目。梁天监二年(503),刘勰离开定林寺步入仕途,历任记室、参军、太末令等职。至天监十年,改任萧绩记室,并兼任萧统东宫通事舍人。晚年主持整理佛经,遂落发受戒,改名“慧地”。其作品流传下来的还有《灭惑论》等两篇佛教方面的文章。《文心雕龙》十卷,每卷五篇,共五十篇。前二十五篇为上编,后二十五篇为下编。每篇均以两字为标题,全书共三万七千多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体大虑周”的空前巨著。全书内容可分四大部分: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总论是前五篇,刘勰称之为“文之枢纽”,其中前三篇又尤为重要,反映了刘勰根本的文学思想是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之上的。其后二十篇为文体论,又可分为两部分:前十篇为一部分,论述有韵之文;后十篇为一部分,论述无韵之笔。这二十篇的基本结构,刘勰归纳为四大纲领,即“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刘勰的文体分类,在曹丕、陆机、挚虞、李充等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对各类文体的研究作了总结,从而超越了前人。其后二十篇为创作论,对当时文学创作所涉及的种种问题,几乎都作了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既分析了构思的诸要素,又强调了想象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出对陆机《文赋》的继承和发展。而在文学创作的技巧方面,有关文法、修辞、气势、音律、结构等,亦均一一论及。再其后四篇为批评论,分别探讨了文学与时代潮流、与才能识略、与读者鉴赏以及与作家道德的关系。最后一篇《序志》是全书的序言,说明自己著书的缘起、内容旨趣及写作态度等。全书构架绵密,自成体系。在诗论方面,书中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是关于诗的定义,《明诗》篇既采用了魏晋以来的“缘情”说,又维护传统诗教的“言志”说,综合二者。其次,在诗体上重视四言,反映出其观念的保守面。在《明诗》篇中,刘勰将四言视为“正体”,以五言为“流调”,而在其所处的时代,正是五言诗流行时期。他的这种观念,也可能是由于对当时诗风不满而形成的。再次,关于诗歌的作用,一方面注重其伦理功能和实用功能,另一方面也注重其抒情功能和审美功能。另外,刘勰将乐府另立一类加以探讨,主要偏重在诗与音乐的关系。《乐府》篇称:“昔子政品文,诗与歌别,故略具乐篇,以标区界。”这种划分,与《文选》和《诗品》是有区别的。《文心雕龙》对后世影响甚大,版本亦颇多。今存最早的是唐写本残卷,最早的刻本是元代至正本。通行本有清黄叔琳辑注本、近人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本、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本、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本、詹锳《文心雕龙义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