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风
古代诗学概念。其含义既可指诗歌的一体,又兼指诗歌干预政教的社会功能。语见《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而西汉时的《毛诗序》则改“六诗”为“六义”,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这是说,“风”原是产生于周朝各诸侯国的地方诗歌,但汉儒加以发挥,从《诗》的风诗中又演绎出以下有关文学政教功能的两个重要含义:一是风化之风,居高临下,说明统治者重视并运用诗歌来教化臣民;一是风刺之风,重点是讲变风变雅那“下以风刺上”的社会功能。《毛诗序》又进一步分析了诗歌作品所赖以发生的社会基础和历史原因,涉及到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认为诗人必须具有清醒而敏锐的现实眼光,努力反映生活。另外,还提出了“主文谲谏”的写作规范,说的是与诗歌创作的某种艺术风格有关的问题。郑玄解释说:“风化、风刺,皆谓譬喻不斥言也。主文,主与乐之宫商相应也。谲谏,咏歌依违,不直谏。”后来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据此发挥说:“其作诗也,本心主意,使合于宫商相应之文,播之于乐。而依违谲谏,不直言君之过失,故言之者无罪,人君不怒其作主而罪戮之;闻之者足以自戒,人君自知其过而悔之。”这就是要求诗人在以诗规讽统治者时,必须通过委婉曲折的方式,而不要过于切直刻露,以维护统治者的尊严。总之,“主文谲谏”作为诗歌的“风刺”艺术方式,实际是汉儒“温柔敦厚”(见《礼记·经解》)传统诗教的另一说法,皆为同一经学时代的理论产品。后人从“风”中,又析出“风化”、“风教”、“风刺”、“风谏”、“风谕”诸名目。其所谓“风”,就已包括了目的、功能、方式和体制四层内涵,从而构成了传统儒家诗论的重要范畴,源远流长,影响有好的一面,如白居易提倡风谕诗,发扬古代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有力地促进了古代诗歌的健康发展。但后儒有食古不化者,则又片面以“风”的政教代替了艺术创造,因而又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参见“风谕”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