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研究·诗经通论

诗词研究·诗学研究·诗经通论

诗经学专著。十八卷。清姚际恒(1647—1715)撰。姚际恒,字立方,号首源,安徽休宁人,长期寓居浙江仁和(今杭州),诸生。博览群籍,潜心百家,年五十始作《九经通论》,历十四载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成书,《诗经通论》为其中的一种,又著有《庸言录》,末附《古今伪书考》。《诗经通论》有姚氏自序,目录卷前有《诗经论旨》和《诗韵谱》,从自序和《论旨》中可以窥见作者的诗学观点。对于前人的诗学著作,他认为“《毛传》古矣,惟事训诂,与《尔雅》略同,无关经旨;虽有得失,可备观而弗论,《郑笺》卤莽灭裂,世多不从,又无论矣”,故是书的重点是评论《诗序》和《诗集传》,他认为《诗序》是卫宏所作,驳杂不可信,并举《大雅·抑》、《周颂·潜》两篇序文,以为《诗序》晚出之证;对《集传》则讥诋尤力,且多过激之词,攻朱甚于攻《序》,矫枉过正,有失公允。姚氏自视甚高,笔舌滔滔,放言高论,批评汉人之失在于固,宋人之失在于妄,明人说诗之失在于凿。他认为把《关雎》篇的“雎鸠”说成“挚而有别”,把《汉广》中的“乔木”说成“上疏无枝”,都是陈言习语,凿空妄谈。姚氏论诗,主张排除汉、宋门户之见,从诗篇本文去探求诗旨。故其书力去陈言,用文学观点解释诗义,确为一大特色。对于具体诗篇,或诠释诗旨,或分析作法,或圈评鉴赏,皆有独到之见。如说《鄘风·君子偕老》中的“邦之媛”,犹后世所言“国色”,认为此篇是宋玉《神女赋》、曹植《感甄赋》的滥觞;谓《豳风·东山》“末章骀荡之极,真是出人意表。后人作从军诗必描写闺情,全祖之”。书中评注鉴赏,亦不乏精彩之论:如《葛生》第四章“夏之日,冬之夜”,第五章改为“冬之夜,夏之日”,姚氏评曰:“此换句特见时光流转。”《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下,姚氏评曰:“无寒字,觉寒气逼人。”凡此,皆赏析独到,大可启发读者文思,提高鉴赏能力。姚氏曾对宋人提出的“趁韵”之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如解《丘中有麻》,谓子嗟、子国必非人名,而是“丘中有麻”之“麻”字,“丘中有麦”之“麦”字的“趁韵”字,并推论《鄘风·桑中》之“孟弋”、“孟庸”,《郑风·山有扶苏》之“子充”,说“弋”、“庸”、“充”都是“趁韵”的用词。按照这样的解释,《丘中有麻》、《桑中》、《山有扶苏》说的都只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更不是三个人。诗歌须要协韵,须要重复,因而用了没有意义的“趁韵”字,与内容无甚关系,这确是姚氏的一个重要论点,如果此说能够进一步完善,《国风》中不少难题,可望迎刃而解。这些独特的见解,在汉、唐人的经解中是找不到的。《诗经通论》有清道光十七年(1837)韩城王笃刻本,又有1927年双流郑璋复印本和1958年中华书局排印顾颉刚标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