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新变
与诗学有关的古代文论概念。主要讨论的是文学历史发展的问题。语见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习玩为理,事久则渎,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建安一体,《典论》短长互出;潘、陆齐名,机、岳之文永异。江左风味,盛道家之言,郭璞举其灵变,许询极其名理,仲文玄气,犹不尽除,谢混情新,得名未盛。颜、谢并起,乃各擅奇,休、鲍后出,咸亦标世。朱蓝共妍,不相祖述。”针对两汉以来作为经学附庸的复古文风,萧子显提出了主张“新变”的文学发展观。他认为文学具有赏心悦目的娱乐性观赏性,若久而无变,便会使人失去新鲜感,从而产生厌倦,诗歌作品尤其如此。因此,如果诗人要求自己的作品为人所赏识,并企求取代过去作家的重要地位,便必须重创造求新变。这是对于六朝文学要求标新立异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理论概括,实际上是从读者审美心理和作品社会效果的角度,对文学发展变化的动因予以具体阐述。从模山范水的山水诗,到吟咏动植器物的咏物诗,还有著眼征战戎旅的边塞诗,发展到着意描绘女性美丽风流的宫体诗,众多题材的转换和开拓,还有风靡一时的永明声律,种种文学现象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中便包含着追新求变的因素,也与趋新好美的时代审美要求密切相关。萧子显所标举的具体文学事例,如晋宋以后潘岳、陆机、颜延之、谢灵运、汤惠休、鲍照等,“朱蓝共妍,不相祖述”,各擅胜场,皆成名家,可见其“新变”理论对于文学的丰富多样和历史变化予以充分的肯定,有利于促进后代诗歌的发展。但他对六朝“绮丽”为主的形式主义文风的泛滥,未能及时指出和纠正,在这方面,有其理论偏差,而不及刘勰“通变”之说折衷而全面。参见“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