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诗学概念·诗教
古代诗学概念。出于《礼记·经解》篇,托言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汉儒根据儒家经学的需要,提出了“《诗》教”说,原是指古代周《诗》三百篇的伦理规范及其为政教服务的巨大社会作用。这一理论,源于孔子的“思无邪”说。而与《礼记·经解》篇几乎同时的《毛诗序》,也有相似的论调:“《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又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意思是说,古《诗》三百篇,以其巨大的道德感染力量,启发了人们的精神自觉,形成一股风气,达到“移风易俗”的政治目的,说明诗歌为封建政教服务的社会作用。人们把诗歌作为抒情言志的工具,可以上风化下,也可以下风刺上。但是“下以风刺上”的诗歌,应合于“温柔敦厚”或“主文谲谏”的封建伦理规范。这一“《诗》教”说,不仅符合汉代封建大一统的形势要求,而且符合后世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因此,后世的封建文人,吸收了前人的理论,把汉儒特指的“《诗》教”,改为泛指一般诗歌创作的“诗教”,于是逐渐形成了儒家传统诗论的政教中心说,提倡诗歌创作与评论为封建政教服务。这一“诗教”说,统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诗坛,直至清中叶的沈德潜,仍然有其巨大影响。此后,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和灭亡,它终于成了历史的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