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研究·重要诗人·张翥
字仲举,号蜕庵,晋宁襄陵(今山西临汾)人。年轻时豪放不羁,好蹴踘,喜音乐,不以家业为意。后闭门读书,先从江东大儒李存学陆九渊之说,后师著名诗人仇远,以诗文名一时。元顺帝至正(1341—1368)初,以隐逸荐,召为国子助教,不久退居淮东。会修辽、金、宋三史,起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历翰林应奉、修撰,迁太常博士,升礼仪院判官。又迁翰林,历直学士、侍讲学士,以侍读兼祭酒,除集贤学士,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至正二十八年(1368)卒,年八十二。翥善诗文,而文不如诗。其写作态度十分认真,释来复在《蜕庵集序》中称其“造语命意,一字未曾苟作”。明、清时胡应麟、王士禛对其诗作评价甚高,认为不在赵孟頫、虞集之下。翥诗多讽谕,有元、白、张、王传统。工近体,多忧时伤乱之作。其五、七言律,诗法熟练,对仗工整自然,如《岳心亭》、《赋中书左曹小瀛州》等。其诗时有雄浑之气。写景也不乏精美之作,《秦淮晚眺》、《浮山道中》都如画图。翥亦以词名。陈廷焯称其词“树骨甚高,寓意亦远”,为“一代正声”(《白雨斋词话》卷三)。著有《蜕庵集》、《蜕庵词》。《元史》传一八六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