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曲总集·别集·词· 李清照集》新诗鉴赏
诗文别集,不分卷,分词、诗、文三部分,南宋李清照撰。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父格非,十八岁嫁赵明诚为妻,夫妻二人醉心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和研究。靖康之变后,随夫南下,不久明诚去世,清照奔走于战乱,所藏文物丧失殆尽,晚年居临安。
中国诗史上女诗人不多,成就高者更少,这是由妇女社会文化地位和她们的生活范围的局限所决定的,在屈指可数的妇女诗人中李清照是最杰出的,所存数量不多的诗词中充分表现了她独特的精神面貌。
李氏诗词可分为前后两期,以靖康之变为界。
前期诗词描写了作者与其丈夫赵明诚的爱情生活以及作为敏感的女才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唐末至北宋词人描写爱情往往是代女子立言,仿佛京剧中的“男旦”,当“她们”以天姿国色出现于舞台之上时,都不免给看客以“男人演”的想象,从而产生了不自然的感觉。作为妇女写女子心态,则会给读者一种亲切感,读李词就有这样的感受。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点绛唇》(寂寞深闺)。这些或写夫妇之间的戏谑,或写离别后的思念都很生动。她的名作《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都表现出诗人对于人生和大自然的关切。
李词还吐露了作者被压抑的苦闷。作为一位有理想的女才人,在那个时代她必有双倍的苦闷:“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她幻想:“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表现出作者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要求冲破牢笼,获得自由的强烈愿望。
李氏后期的诗词则多表现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对沦陷故土的思念,并谴责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和他们奉行的对外妥协投降的政策。《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都写于晚年。这些作品表现出巨大的痛苦和悲哀:国土沦丧、丈夫死去,藉以安身立命的金石文玩的丧失以及流言蜚语都给她心灵上带来难以愈合的创伤。真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了。时逢佳节,她的痛苦就更深。《永遇乐·元宵》回忆汴京元宵节盛况后写道:“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种由国家破碎、身世飘零所产生的悲哀,直到宋末刘辰翁读之尚“为之涕下”,“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须溪词》)。她在诗中直接指责南宋统治者:“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皆为残句)并以项羽为喻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李氏强调词的特质,认为词“别是一家”,词在内容、风格甚至遣词造句上都有其独特性。
清照词塑造了一个个性化的、栩栩如生的女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词人主要用白描的手法写出少女时代的天真、少妇的真挚和晚年的凄苦,这是男诗人的代言之作所不能替代的。
李词语言独具风格,清晰自然又富于表现力,是十分精粹的、经过提炼的口语,并富于音乐美。清照诗与词的清新婉丽不同而表现出质朴刚健的风格,这也表明作者对词体独特性的界定是十分严格的,在其创作中极鲜明地表现出来。
李集宋著录十二卷,《漱玉词》五卷或三卷均佚。明末毛晋所刻《诗词杂俎》本《漱玉词》只收词十七首。清末王鹏运辑得词五十首,刻入《四印斋所刻词》,后又增加况周颐所补八首。
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出版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