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歌别集·清代与近代部分· 两当轩集》新诗鉴赏
诗别集,二十二卷,清黄景仁撰。景仁(1749~1783)字仲则,又字汉镛,自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工诗,有狂名,诸生。家贫游食四方,曾于天津献诗,考取二等,授武英殿书签官,后捐资为县丞,居京候补,为债家所逼,抱病往陕西,死于山西途中。
黄氏存诗一千余首,他的诗是他一生贫病交加,贫困潦倒,抑塞不平而又倜傥不羁的写照。如其名作《送春》《太白墓》《秋兴》《夜起》等,从中都可以看出诗人的愤懑充溢于字里行间。《杂感》一诗亦很有代表性:“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倖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他的悲愤与孤傲都在诗中充分表现出来。黄诗中所表现出的哀怨不仅是作者个人的咏叹,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扼杀人才的悲剧。
黄氏善于从个人生活中汲取题材,他的赠友怀人诗极富人情味,并善于把人们共同感受到的情趣点化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诗句。如怀念挚友洪亮吉的诗句“偶然持论有岨峿,事后回首皆相思”(《金陵待稚存不至适容甫招饮》),连朋友之间的争论,事后都会成为相思的材料。其《别内》云:“几回契阔喜生还,人老凄风苦雨间。今夜别君无一语,但看堂上有衰亲。”和妻子告别时,因为高堂还有老亲,不敢大放悲声。写游子长期在外,突然除夕归来时写道:“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癸巳除夕偶成》)乡人不认识他,而他对家乡的小桥、明星似乎也都生疏了。
黄景仁描写自己贫穷的诗句更能引起封建时代下层士人的共鸣:“寒甚更无修竹倚,愁乡思买白杨栽。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一梳霜冷慈亲发,半甑尘凝病妇炊。为语绕枝乌鹊道,天寒休旁最高枝。”(《都门秋思》)这些诗句流传颇广。
黄氏的爱情诗在清代也是突出的,这些多是以青楼艳遇为题材的作品,却写得不邪不亵。如《绮怀》十六首中的“记得酒阑人散后,共搴珠箔数春星”;“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结束铅华悔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茫茫来日愁如海,寄语曦和快着鞭”。《感旧》的“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云阶月地依然在,细逐空香百遍行”。这些诗句,不仅表达了青年男女真挚的情爱,也包含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黄氏长于七言歌行和七律,歌行学李白,慷慨豪宕,沉郁清壮;七律学李商隐,沉博绮丽,哀感顽艳,音韵激楚,富于感染力。
作者去世后,其好友翁方纲选录黄诗五百余首。当时正处于文字狱高潮中,翁氏是谨小慎微的官僚,他对黄诗“删之又删”,是因为作者愤懑不平之作自然多触时忌,而翁氏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这也是考虑不为“盛世”抹黑),他说:“予最不服欧阳子‘穷而益工’之语,若少陵之写乱离,眉山之托仙佛,其偶然耳。使彼二子者生于周、召之际,有不能为雅颂者哉!世徒见才士多因踬不遇,因益以其诗坚之,而彼才士之自坚也益甚,于是怨尤之习生,而荡僻之志作矣。”实际上翁方纲是畏祸,可是他把对黄诗的删削说成是为了制止“怨尤之习”“荡僻之志”的泛滥,宜为后世所讥。后有赵希璜刻《两当轩诗钞》录诗八百五十余首,咸丰间景仁孙黄志述刻《两当轩全集》二十二卷,附录六卷,考异二卷,录诗一千零七十二首,词二百一十四首,文六篇,因版本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毁,后志述妻吴氏节衣缩食,历经艰辛,费了十余年时间重刻此书,以成其夫志。今人李国章以吴氏刻本为底本,并增收咸丰本所附《酬唱集》二卷,补入佚诗佚文,加以校勘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排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