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论·诗论· 拜经楼诗话》新诗鉴赏
诗论,四卷,清吴骞撰。骞(1733~1813)字槎客,又字葵里,号兔床山人,浙江海宁人。诸生,少多才而早弃举业,从事古籍校雠和著述。
全书共一百五十五条,作者自称此书为“诗话之稗乘”(自序),则可知书中以记当时诗事、资闲谈和考订为主。
本书多记清初诗人遗闻佚事和名篇佳句。如谈及当时游历台湾者所著笔记《渡海舆记》后附《台郡番境歌》记台湾风土之异,极富史料价值。可为研究台湾少数民族风俗者参考。又如记宋琬之女悲惨遭遇事正与其父生前坎坷相类。其记毛晋之子毛扆为求《分类唐歌诗》全本,发誓“倾家之半”,使之“公之天下,俾读其书者,如入建章而睹千门万户之富,此生乐事,孰逾于此”。历尽艰辛,仍未求得,但可见先人以刊刻好书而为乐事的献身精神。这与千方百计得到好书,但马上密藏石室,不令人知的“守书奴”是大不相同的。
宋末赵孟奎所辑《分类唐歌诗》一百卷。书中记赵氏序言云全书收一千三百五十三家,诗四万七百九十一首。比《唐诗纪事》所收多二百余家,诗的数目已接近清所编《全唐诗》。曹寅家曾影写此书。
现在论《全唐诗》者多言编辑此书的依据是胡震亨所编之《唐音统签》和季振宜之《唐诗》。这原不错,但曹家曾影写赵书《分类唐歌诗》,而曹寅又受圣旨指示督编《全唐诗》并为之制定凡例,因此编纂《全唐诗》时一定会要参照《分类唐歌诗》,这是没有疑义的,可是研究《全唐诗》编纂情况者未重视此书。
《拜经楼诗话》中还就李璧之《王荆公诗笺注》的后世刻本作了评价。吴骞言“海盐张氏所雕者,乃元刘辰翁节本,失雁湖(李璧)本来面目。曾见知不足斋所藏宋刻半部,笺注并全,每卷后又有庚寅补注,不知出自谁手?”现在通行的《王荆公诗笺注》清绮斋本和张氏雕本类似,只是删去了刘辰翁的评点(中华书局曾据此本校点排印),它亦有吴氏所说之缺点。
《拜经楼诗话》中亦反映了吴骞论诗主张。如录陈枚论诗云诗当以“温厚蕴藉为体,以风雅鼓荡为用……一观意思,二观体裁,三观句调,四观神韵,四者皆得,方为全诗。四者中更以意思、神韵为主”。吴氏称此“可以觇其诗学之造诣”。可见吴骞也向往“神韵说”,因此吴对王士禛的诗歌评价很高,言其诗“风华典丽而波澜洪阔,使人读之,皆能称快”。对于补缀旧文、资书以为诗的现象也很不满。
他批评了厉鹗的《南宋杂事诗》,认为此书中的诗篇,一字一句,全“自读书创获”。
《拜经楼诗话》仅刻四卷,尚有《续诗话》一卷未刻。
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清诗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