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诗歌总集· 诗切》新诗鉴赏
《诗经》注本,五十卷,清牟庭撰。庭(1759~1832)字默人,栖霞(今属山东)人。乾隆乙卯(1795)优贡,任观城县训导。庭为诸生时,以经学受知于著名学者阮元,曾额其室曰“横经精舍”。其性恬退,不以声气自通,闭户著书。此书是清代《诗经》注本中很有特色的一种。
牟氏论诗破除两千年来在《诗经》研究上的偏见,提出“除七害”“屏五迂”。所谓“七害”是指误解《乐》《礼》《左传》《国语》《史记》《尔雅》《小序》,以及误读《四子书》(即《四书》)给理解《诗经》造成的困难。所谓“五迂”是指“以六义论诗”“以正变论诗”以及以“雅颂分什”“笙诗”(指《诗经》中有题无文的六首诗)“协韵”说诗。这些都是传统《诗经》学的基本论点。今文学、古文学之别,汉、宋学之争,虽亦非常激烈,除了汉宋在“诗序”问题上有不同意见外,在上述诸问题却都是一致的。因此,牟氏诗学虽然欲张今文学之帜,实际上是突破了传统各派的。其序云:“居今日而学诗,古法尽湮,遗经仅在,法当就毛氏经文,校群书,考异文,劾郑笺,黜卫序,略法辕(辕固生)韩(韩婴),推诗人之意,博征浮丘(浮丘伯)申培(申培公)之坠义,以质三百篇作者之本怀。如有所合,试诵其篇,即闻诗人叹息之声。又观其俯仰之情,音辞婀娜,枯槎春生,能如是者,诗人所诺,未能如是者,诗人所否。”牟氏摆脱依傍,并非效宋明诸儒之空论,而是以扎实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史学为基础,细探文理词义,博考古籍以校订《诗经》文字,而求得其正。总结清代诸儒研究成果,以通古今之音变,并用现今之俗语以证古,而求经文之确义。另外,关于十五国风诸国的地理位置,诸国之沿革变化以及诗中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典章制度都做出了新的解释,其中虽有牵强之处,但总的说来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牟氏对全书的篇章也有调整分合。如将“风、雅”合为一类,“颂”则另分一类。又把三十二篇“颂”依文义合为十二篇。书中还颠倒了篇章的排列次序,如移《王风·黍离》于《卫风》之末,并认为《关雎》可以移入《大雅》。还有改动经文之处,如补句以成文,分一篇为二篇等。这些做法虽说不无根据,但在无确凿的依据的情况下,窜乱典籍,容易重蹈宋代王柏之覆辙。
此书最引人注目之处是用通俗的诗体对每篇诗作了翻译,帮助读者理解原文。如《硕人》中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最后一句系牟氏据《论语》补入),牟氏译为:“手指纤白如柔荑,肤白而滑如凝脂,领之白长如蝤蛴,齿莹而白如瓠犀,广而方者螓之首,细长而曲蛾之眉。嫣然巧笑靥辅见,粉白黛绿争美倩。美目曼泽向人时,姿态横生在一盼。不使绚装夺素颜,而以质素为绚烂,是为身形美丽逾锦片。”由此可见一斑。此书命名取荀卿之“诗书故而不切”,谓依经为说,案循文义,如切脉然。责备周秦儒师治诗,但训诂字义,不说文意。
此书一直以抄本流传,1983年齐鲁书社据抄本影印。缺《小雅·鹿鸣》至《雨无正》三十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