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著·论衡
反传统思想的哲学名著。东汉王充著。《论衡》 的意思,据王充自己解释,就是 “论之平”,就是 “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对世俗之论进行衡量裁评。近代章太炎的 《国故论衡》,就是仿 《论衡》而取名。《论衡》全书共八十五篇,多为论辩之文,王充在书中以感性经验和逻辑推理为依据,对谶纬之学以及当时流行的种种虚妄之说,进行了全面驳斥。王充自谓其主旨: “ 《论衡》者,一言以蔽之: 疾虚妄。”王充不信神,不信邪,明确宣告:“天道,自然也,无为; 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又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而人生天地之间,不过是 “因气而生,种类相产”,与动物同为物,“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为 “万物之中有智慧者”,“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知识也”。他将禹母吞薏苡草而生夏禹、契母吞燕卵而生商契、后稷母履大人迹而生后稷的神话通通斥为 “虚妄言”。甚至不避忌讳,要打破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感生的神话。据 《史记·高祖本纪》: “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见蛟龙于上。已而有身,遂生高祖。” 也就是说,汉高祖是 “龙子”。王充在 《奇怪篇》 中说: 同类动物才能互相交配,而且 “子性类父”。如果高祖是 “龙子”,传说 “龙能乘云”,高祖也应当能乘云,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在当时可谓 “胆大包天”。不仅如此,王充还对圣人孔子加以诘难,他在 《问孔篇》中说: “世儒学者迷信经师,盲从古人,以为圣贤所言,句句正确,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其实,圣贤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不能说尽得其实,何况仓促吐言,怎能句句皆是?” 例如,孔子曾慨叹: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我这辈子算了吧)!” 明王在上,则凤鸟至,河出图,孔子自伤不遇明王,故瑞应不至。王充诘难道: 五帝三王皆是致太平的明王,但并非都有凤鸟河图的瑞应; 汉孝文帝是公认的明君,史书却并不见有风鸟河图的记载。如果孔子生在孝文帝之世,非要以凤鸟河图为太平瑞应,那他还是会感叹: “吾已矣夫!”又如,子贡问政,孔子回答: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又说,如果迫不得已,三者只留其一,就先去兵,后去食,理由是: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王充诘难道: 《传》 曰: “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 如果国家无食,民饿,就会不顾礼仪,“信” 又怎能成立? 这类非圣的言论,并非出于一时意气或逆反心理,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王充的思想在传统社会中自然被视为异端邪说,为正统学者所不道,故其《论衡》流传不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