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佛教·佛藏
佛教文献的汇编。释迦牟尼在世时,他的说教靠师徒口口相传,并无文字记载。他逝世后不久,为了对他的说教进行甄别、审定,他的弟子以及信徒举行集会,由亲闻说教的人背诵佛的教诲,得到大家公认的就用文字记载下来,这叫作 “结集”。通过结集,就形成佛教经典,最初都写在贝多罗树叶上,为了便于保存,往往放在竹箧中,这就称为 “藏”。因为后来根据内容,将佛经分为经、律、论三部分,故佛藏在印度有 “三藏” 之称,又称 “众经” 或 “一切经” 等。三藏之中,经是佛的亲口说教;律是佛亲订的戒律; 论则是弟子论述教理的著述。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许多梵文贝叶经被翻译成汉文,加上中国本土的佛教论著也日渐增多,南北朝以来,就产生了许多经录,以记载历代汉文佛经的概况,这就是中国人编辑佛藏之始。其中,以唐代智升的 《开元释教录》 最精详,这部目录将东汉至唐代开元年间的汉文佛经分门别类,为以后大藏经的编目与雕印奠定了基础。所谓 “大藏经”,是古代中国人给自己所编经、律、论三藏取的一个名称,印度原来并没有 “大藏经”这个词。我们通常说的佛藏,主要就是指汉文大藏经。中国雕印整部大藏经始于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四年派官员到成都雕印大藏经,历时十二年完成,这部大藏经通常被称为 《开宝藏》或 《蜀本藏》,共收佛典一千九百七十六部。此后,辽、金、元、明、清,历代朝野刻印大藏经共有二十次,每刻一次内容都有增加。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北京还刻印了一部 《龙藏》,这是中国官方刻印的最后一部大藏经。除了木刻大藏经外,还有石刻藏经。隋朝名僧静琬鉴于前朝帝王灭佛焚经的教训,在今北京郊区的房山,开始请人将佛经刻在石板上,并开凿石窟用以锢藏。静琬死后,弟子们继续刻石凿窟,其后,历朝都有人献身这一事业。这项堪称人间奇迹的工程历时一千年,直到明末才完成,九个石窟中所藏和地下所埋的石板共有八千块以上,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房山石经”。目前,中国在北京设立了编辑局,以著名学者任继愈为主编,以南宋时金国雕印的 《赵城藏》 (因三十年代发现于山西省赵城广胜寺,故名) 为底本,参以“房山石经”等,编辑出版煌煌两百多巨册的《中华大藏经》。国外佛藏最有名的是朝鲜的 《高丽藏》和日本的 《大正藏》。《高丽藏》全称《高丽大藏经》,以北宋《开宝藏》 为底本,始刻于11世纪,现存 《高丽藏》是13世纪重刻本,共收佛典一千五百二十一部。《大正藏》 全称 《大正新修大藏经》,始编于日本大正十三年(1924),历时十年完成,共收佛典三千三百六十部,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