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品格·清官
传统政治的伦理范畴。更准确地说,这是民间评价朝廷命官的流行术语,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 “君子”。“清” 有两层含义,一是清廉,一是清明。清廉指官员不贪财,不受贿,是人品问题; 清明是指官员了解民情,公正明断,是能力问题。这是中国老百姓肯定评价朝廷命官的流行术语。在古代,统治阶层叫官,被统治阶层叫民,各级官员由朝廷任免,被统治的民没有罢免官员的权力。尽管历代王朝都制定了各种法律,但法律的执行者甚至阐释者都是官员,高高在上的皇帝只有通过各级官员来实施其统治。因此,政治的清明与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官员的个人的道德水准与管理能力。而被统治者并没有选择统治者的权力,是由朝廷强加给他们的。因此,中国老百姓的最大愿望,就是盼望朝廷派来的是好官,这就是 “清官” 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朝廷当然也鼓励各级官员为政清廉,在官修的正史中,大都有为清官树碑立传的 《循吏传》,“循吏” 就是 “好干部” 的意思。在传统戏曲中,“清官戏” 之多,也反映了人民对 “清官” 的渴望。老百姓最崇敬的是 “清官”,最希望的是 “清官治国”,这些观念都集中地体现在铁面无私的 “包青天” 身上。“清官”思想在现代颇受激进人士的攻击,认为这种思想是与民主精神背道而驰的,将政治的清明与否寄托在官员的个人品质上,显然是 “人治” 而不是“法治”。有趣的是,素以反对旧文化著称的胡适,在三十年代也曾提出过 “好人政府” 的观点,这实际上还是 “清官政治” 的翻版。即使在当代,以 “反腐倡廉”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仍然能获得广大普通观众的共鸣,而这些影视毫无例外都是由现代 “清官” 唱主角,与古代的 “清官戏” 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清官”作为一个中国特有的政治伦理范畴,还远不是一种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