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含秦)散文·诸子散文·老聃与《老子》·小国寡民

先秦(含秦)散文·诸子散文·老聃与《老子》·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本篇选自《老子》下篇之第八十章。

一、诠词释句:

小国寡民——即国小民少。这里的“小”、“寡”均作动词用,即使国小,使民寡。

什伯之器——释者有二说:一是家什,即生活常用器具;一是指兵器(旧注新注均有此说)。后说,未免失之牵强,且有重复之嫌,因为后边已言“甲兵”。

重死——“重”看重,重死,以死为重。不任意用生命去冒险。

远徙(xǐ喜)——向远方迁移。徙,迁移,搬家。

舟舆(yú于)——船和车。“舆”本谓车厢,因即指车。

无所陈之——没有地方陈列它。一认为没有必要去使用它;又有认为,此指刀枪入库。

复结绳——“复”,再,重又。“结绳”,上古没有文字,以结绳记事。

二、略述大意: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家什,也不使用;使人看重生命,不任意冒险,不向远方迁移。虽有船和车,可没有需要乘坐它;虽有武器装备,可没有必要去使用它。使人们回到上古再用结绳记事的办法。

要使人们吃得甘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声音也能听得到,人们之间直至老死,也不相往来。



****



本书选读了《老子》五篇作品,上边已作了文字疏理,在此,再作一个简要的综合评析。主要讲以下两点:

一、各篇的中心内容及基本观点

这五篇短文,各有自己的中心内容。比如,第二章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前半论述辩证思维,后半讲老子的“无为”主张;第八章的《上善若水》,讲述以退为进,用不争达到争的目的;第五十八章的《其政闷闷》,“透露了不少辩证法观点”,特别是矛盾转化观点;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老子归纳了一个普遍法则:柔弱者最强大,坚硬者最脆弱;第八十章的《小国寡民》中,老子集中地表达了自己复古的社会历史观,似乎要人们回到“结绳的蒙昧时代”。

在这些篇章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第二章。这是一篇带纲领性的文字,着重阐述了老子哲学体系中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即——

第一、论述了事物的对立关系,讲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思维。这个思想,在全书其他若干篇章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如第二十二章的“曲则全”、第二十四章的“企者不立”、第二十六章的“重为轻根”、第二十七章的“无辙迹”、第三十六章的“将欲歙之”、第四十章的“反者道之动”、第四十五章的“大成若缺”、第六十三章的“为无为”、第六十四章的“其安易持”、第七十六章的“人之生也柔弱”和第七十八章的”天下莫柔弱于水”,以及第八十一章的“信者不美”等等。由此得知,《老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对宇宙万物、乃至社会生活诸多方面都作了比较全面,也比较有条理的阐述,有些认识还相当深刻,成为老子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子》一书中最有光辉的篇章。不过,在阐述中也时有表面化、绝对化现象出现,有不少形而上学东西,特别是将其推及社会之时,更显得突出。在诸多矛盾对立面前,所得出的解决途径往往是消极的,甚至倒退。

第二、表达了老子处事哲学的“无为”主张。他认为在社会上,一定要用“无为”去处事,以“无言”去教化。当然,无为,并非无所作为;无言,也不是不发表意见,而是“无为而无不为”、“无教而无不教”。

“无为”思想在《老子》全书中几乎俯拾即是。从“无为”的定义、“无为”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优越性,以及实现“无为”的措施,直至体现无为哲学的社会蓝图”等等,无不作了充分的论述与阐发。第八十章的“小国寡民”的设计,就是基于老子无为哲学的政治主张。这个要求人们退回远古原始社会的主张,在今天看来,当然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不管其主观意图是什么,但从客观效果上说,除了带给人们的消懈斗志、取消矛盾和安贫乐道等消极影响之外,但在以下这一点上则有积极意义的:它描绘了一个没压迫、没剥削、没争夺的国泰民安的图景,在客观上这就具有反抗压迫、反抗盘剥和反对欺诈的重大政治意义,使乱世中的广大民众有一线希望。这对后世“桃源型”的文学作品,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老子文章的文学特色

《老子》一书在文学上有两个特色特别惹人注目:

第一、名为诸子散文,实为老子哲理诗。这是《老子》一书在文学上的最大特色。书中各篇或长或短的文章,几乎全用诗歌语言讲述认识世界和处世处事,以及为人的哲理。它在开头就从哲学上的万物均具对立关系着眼,又从美学最基本要素真、善、美入手,大谈宇宙间的矛盾对立是一条永恒不变的规律。在阐述中又不忘行文的条理性,说理的形象性和文旨的明确性。这会使读者自然而然地循着它的导向,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境界,最后认同它所提出的结论:万物都是矛盾对立的,处理应当“无为而无不为”。

第二、文多韵致,琅琅顺口,以诗为文,语约意赅。这是《老子》文章的又一大特色。文中用语简短,讲究协韵,且排比迭出,形象饶富而清新,使全书形成一种立意高远,构思睿锐,文势畅达和活泼的语风。这样,收到的艺术效果是:简朴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思想感情,使人读了它,不仅没有枯乏之感,反而觉得有一种十分醇厚的文学美感。

附图二十八: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