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含秦)散文·诸子散文·孟轲与《孟子》·天时不如地利

先秦(含秦)散文·诸子散文·孟轲与《孟子》·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的首章。

这一章说明战争胜败的关键,在于人心之向背,而能否获得人心,决定于统治者是否“得道”。这给历代当政者摆上了一道务必认真思考的重大命题,其影响深远。



****



此章篇幅短,疑难字词也不多,作略讲即可。

一、诠词释句:

天时与地利——前者,指有利的时令及气候条件。后者,指有利的地理条件。

人和——指有利于战争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和旺盛士气等“人“之因素。

三里之城与七里之郭——周围仅三里的城,言城之小;郭,外城;“七里”言郭之小。

环与池——环,围也。池,护城河,即城壕。

坚利与委而去之——前者,是说坚固锋利。后者,谓弃城逃逸。委,抛弃;去,离开。

封疆之界——划定的国境界线。这句是说,限制民众不必用国家的疆界。域,地域,此作动词用,有限制之意。

兵革与固国——兵,武器,革,皮革,指甲胃。固国,巩固国防,谿,同“溪”,此指江河。

威天下句——树立威望于天下,不必依恃武力去慑服。

之至与畔、顺——之至,达到极点。畔,同“叛”。顺,服从。此句中的“亲戚”,是父母兄弟等直系亲属。

故君子二句——意谓得道的仁君圣主,要么,不用战争,务用战争时,则战而必胜。

二、略述大意:

这是一篇论述“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败之关键的文章,论点精辟,论证严密,说服力极强。

它首先摆明自己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并分别加以论述,然后得出结论:“人和”最重要,是万事成败(当然包括战争)的决定因素。为此,文章从“天时”说到“地利”,又在“地利”上,从横向加以论述:决定战争之胜败,城高池深吗,非也;革坚兵利或米粟多吗?亦非也;那么,是山河之险或封疆限制?均非也! 到底是什么呢?最后亮出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样,就使人们明确了解了“人和”之极端重要性。

此是文章头一部分的基本内容。接着,在第二部分中,着重说明,怎样抓住这个决定成败的关键环节?其实,不难! 只两个字:得道。也即孟子常说的“行王道,施仁政”。因为,以仁义治国,天下归心。且道之得失决定着人心向背;人心所向,战争必胜,万事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