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含秦)散文·诸子散文·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先秦(含秦)散文·诸子散文·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吕不韦(?——前235) 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境)人,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大商贾。在赵都邯郸巧遇入质于赵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吕认为“奇货可居”,遂游说华阳夫人(秦孝文王夫人),收异人为嗣,后立为太子。子楚于秦国继位后,任吕不韦为相,封文信侯。庄襄王(即子楚)卒,秦王政(即始皇帝)继位。吕仍为相国,并称为“仲父”。吕氏门下宾客三千、家僮万人。他命宾客集合众说,各抒所闻,共著成八览六论十一纪,共二十万言,曰《吕氏春秋》,又称《吕览》。秦始皇亲政后,吕被免职,迁往蜀郡而忧惧自杀。

《吕氏春秋》在《汉书·艺文志》中列为杂家类。因为它集凑先秦思想界各种见解,以致全书缺乏统一思想,先秦各学派观点纷呈。就整体而言,儒道为主,杂采墨、名、兵、农和阴阳各派学说。此书在议论中引证了许多古史旧闻和有关天文、历数、音律和农学等方面知识,先秦诸子学说好些已经散佚的材料,幸赖此书为其保存了一部分。如《上农》、《任地》、《辩土》和《审时》等篇,就保留了古代部分农家学说。因此,后世研究古代思想学说,就从此书中钩沉搜佚。现存最早注本是东汉高诱的《吕氏春秋》,还有清毕沅《吕氏春秋校正》,以及近人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

《吕氏春秋》,已成为当时系统完整(就形式言)的长达二十万言的巨著。而其中单篇论文来说,大都篇幅不长,但结构绵密,语言简明,且言之有物,寓理于谐,颇有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