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封神演义
明代中期神魔小说。一百回。是民间创作和文人加工相结合的产物,作者许仲琳。《封神演义》系属历史幻想化的神魔小说,取材于历史上的武王伐纣。关于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在秦汉魏晋时就已广泛流传,这在《楚辞·天问》、汉贾谊的《新书·连语》以及晋王嘉的《拾遗记》得到很好的记载。元代,由说书艺人编集而成的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问世,这是最早的从小说角度完整地演述殷周斗争的历史故事,被认为是许仲琳编写《封神演义》的直接蓝本。《封神演义》现存最早版本是明万历年间舒载阳刻本,二十卷一百回,别题《武王伐纣外史》,现藏于日本内阁文库。
此小说是以周武王与商纣的战争为线索,演述纣王宠幸妖姬妲己,暴虐无道,恶贯满盈,昆仑山阐教祖师元始天尊之徒姜子牙得周武王重用,辅佐周武王兴兵讨伐,上得群仙诸佛帮助,下有众将诸侯听命,终于承应天命劫数,取得胜利,商纣被八百诸侯攻败,自焚而死,妲己也被处死。最后,全书以周武王分封列国以报功臣,姜子牙登台封神以酬功鬼来结束全书。全书的特点是:在主题表现方面,体现了作者宿命论和历史观的相辅相成。
《封神演义》作为一部神魔小说,它是以一个“斩将封神”的故事线索和“劫数天命”的宗教思想来解释“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在小说中将正义与非正义斗争归结为“天命”、“气数”,将双方死亡之人一起封神,无所谓兴衰荣辱,无所谓忠奸邪正,在“天命”面前,即使是神通广大的神仙,也都“个个在劫难逃”。在小说中看不到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看到的只是笼罩着神秘超人的宿命力量,这样,一场社会历史悲剧就变成了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命运悲剧。同时小说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就具备了历史演义小说的某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武王伐纣,是有道伐无道,是合乎人心、顺乎民意的正义之举这一认识倾向。小说一方面揭露了纣王的无道:设炮烙,置肉林;剖孕妇,敲胫骨;为政不仁,宠信群小;使朝政日非,民怨鼎沸。另一方面又歌颂了以武王、姜子牙为代表的忠义之士,描写了哪吒、广成子等一些封建宗法制度的背叛者,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作者追求明君贤相的政治理想,借此强调“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道理,这一认识倾向使小说具有民主思想的光辉。在艺术表现方面,《封神演义》作为历史幻想化的神魔小说,想象虚构成分居多,“侈谈神怪,什九虚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但它化真为幻,化实为虚的浪漫主义笔法,则发展了历史演义小说的想象和创造。语言是韵散结合,有清新流畅的散文笔调,也有堆砌词藻的韵语程式,优劣参半。但《封神演义》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几百年来,被改编成评书、曲艺、戏剧较多,已是家喻户晓,所以仍不失为重要的古典文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