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先哲、学术流派·孟子

历代先哲、学术流派·孟子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子弟子曾子的学生。他非常尊崇孔子,曾言“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后来他的人生经历,与百年前的孔子极为相似。孟子一生也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曾游说并服事齐宣王,齐宣王尊他为客卿,但是不大听信他的主张。无奈前往魏国,梁惠王不采纳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言论迂腐空泛而不切实际。他又出游邹、任、鲁、宋、滕等国,虽然受到尊敬,但国君们不行用其道。此时各国都在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合纵连横、相互攻伐,而孟轲却称述“唐虞三代之德”,幻想以仁义平天下,不切各国实际,最终不被见用。孟子游历诸国皆碰壁而回,于是还乡同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著书立说,开门授徒,从事教育事业,述孔子之意,明先王之道,以教弟子,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将来。

孟子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行“王道”,即行先王以德行仁的治国之方,反对霸道,反对激进的改革,主张温和的改良,对社会进行“托古改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的政治主张,一是恢复井田,给民以恒产;二是“省刑罚薄赋敛”,减轻人民的负担;三是救济穷人;四是保护工商,有利于发展工商业。主张非攻,强烈抨击开疆辟土,反对兼并战争,提出“善战者服上刑”。与此相应,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民思想,号召在一定限度内改善君民关系。他提出人性善说和仁、义、礼、智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生来就有的。但“小人”不能保持其善性,只有“君子”才能保有。孟子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有些思想和言论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值得肯定和发扬。晚年,孟子同其门人万章、公孙丑等人著书立说,《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11篇,今存7篇。孟子继承和发挥了孔子的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宋元以后,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儒家学说被称为“孔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