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先哲、学术流派·玄奘
唐代杰出的佛学家、文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佛教唯识宗的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本名陈祎,出家后法名玄奘,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父陈惠,曾做过隋朝江陵县令。玄奘少时诚实敦厚,喜爱读书。11岁读佛经,13岁出家为僧。他勤奋好学,经常到各地拜师听经,探究佛经要义。但当时佛经很混乱,各派各地讲法不一,佛经翻译也有许多讹谬,难得定论。为探求佛教真谛,解决疑难问题,他决心亲自到天竺(今印度)学习。太宗贞观三年(629),玄奘出长安,经宝鸡、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出玉门关。历尽千辛万苦,生命危险,途经西域十六国,行程五万里,历时四年才进入天竺境界。之后,入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五年之后,游历天竺各地,收集佛经和讲授佛教经义,受当地群众欢迎,声誉日隆,名播四方。贞观十九年(645)携梵本佛经657部和舍利佛像等回到长安。回国后,专门从事译经工作,先后译出经、论75部,共1 335卷,成为我国译经史上译著最多的一人。玄奘的译著,丰富了祖国文化宝库,保存了古印度佛教的珍贵典籍,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他和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他还撰写了12卷二十多万字的《大唐西域记》,详细记载了自己17年的西游见闻,叙述了印度、西域和南亚各国的自然地理和政治情况,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的重要历史资料。该书很早就受到国际学者的重视,并被翻译成英、法、日等多种文字出版。
玄奘一生致力于佛学的理论研究和翻译工作。由于他成就显著,历尽艰难险阻,因此他的事迹一直被人们视为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典范。千百年来,民间将其故事编成许多文学作品,如元朝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等,广泛流传,以资对三藏法师的敬仰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