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孟子

散文·孟子

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关于本书的作者,现代学者多承认司马迁在《史记·孟荀列传》中所说的“(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认为主要是孟子自己的手笔。孟子,名轲,是否有字,字是什么,均不可考。(字子舆是晋人所讲,不可靠)战国中期邹邑人。距孔子之死近百年而有孟子,师承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事实上,由于社会政治历史环境的变化,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取舍,而且有所发展。本书就是表现孟子思想、记载孟子言行的著作。孟子提出了人性善的理论,指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认为人人都有为善的可能;由此出发,还提出了有关“仁政”的政治思想,未免不合于当时七国纷争的社会现实,故司马迁评其“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提出了有关诗文的美学思想。他所提出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观点,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此外,本书中还有有关理想、人格的论述,强调立身处世要有大丈夫气概,其观点泽被后世。本书是作者关注社会,力图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产物,不求其文学价值而文学价值自现。善用比喻以陈述事理,在论辩过程中层层深入,有针对性地发表议论,言近旨远,感情充沛,立论旗帜鲜明,堂堂正正,自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与气势。后世的散文家如西汉的贾谊,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北宋的苏洵、苏轼父子等,深受其影响。有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南宋朱熹《孟子集注》,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的新编诸子集成本、清人焦循《孟子正义》和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的杨伯峻译注的《孟子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