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历法·地动说
我国古代,也有一种朴素的地动学说,虽然它是建立在思辨基础上的假说。这种学说在战国时代萌芽,如《庄子·天运篇》就以发问的方式提出了这个问题。明确提出地动说的史料最早见于汉代。但汉代出现的地动说却有两种,一种认为地在原地自转,一种认为地在空中平移。在《尸子·君治》、《春秋纬·元命苞》、《河图纬·括地象》等汉代典籍中认为地在原地自转,所依据的是把天地视作上下两块大平板的天地结构模型。而《尚书纬·考灵曜》则认为地在空中平移,其中说:“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万里;夏至地下,南而东三万里;春秋二分其中矣。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指出了地在空中平移的方式。《考灵曜》主张是地心体系,不过它把天球分为二层,太阳所在的天球(日天)在外,叫做四表,这个天是不动的,其次是恒星天,它和大地一道也在运动。冬至时地偏北,相对来说太阳偏南,夏至时地偏南,相对来说太阳偏北,它用地球的运动来解释太阳的周年变化,是一个大的进步。两汉以后,地动思想陆续得到传播。到了唐代,地动学说得到了新的发展,它所依据的也是“四表——恒星天球——地”型的天体结构模型,认为日道位于四表之上,太阳每日沿它运行一周。二分时,地与恒星天球位于四表中心,天赤道与四表上的日道位于同一平面内。春分之后,地与恒星天球同步南游,并同步下降,到夏至时移到最远。秋分之后,则正好相反。对天体的运动加以定量解释是它的进步之所在。这种传统的地动说,影响还是比较大,从汉代至清代,几乎每一朝代都有人讨论这种学说,表现了古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