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温疫论
中医温病学著作。二卷。明吴有性(生卒年不详)。明末著名医学家。江苏吴县人。崇祯十四年,温疫流行,山东、浙江、江苏、河北等地感染者甚众,到五六月份情况更严重。当时医人误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作者静心研究,对病因、病机深入探求,加上平时所用验方,著成本书。上卷列温疫病之源,传变不常等内容;下卷主要论述杂气等内容。本书是我国第一部温病学专著。吴氏认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传有九,此治疫紧要关节”。书中认为温疫与伤寒不同,如果“守古法则不合今病”。大胆突破前人的六气致病学,创“杂气”学说,认为“杂气”是一类致病的物质,其为病重者,又称为“疠气”。所以温疫是感受疠气而引起,邪气由口鼻而入,伏匿膜原,迨其溃发则有九种传变。在治疗上主张驱邪。对当前中医理论和临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版本有康熙二十四年(1685)葆真堂刻本,清康熙三十年(1691)金陵长庆堂刻本,清康熙己丑(1709)刘方舟校梓积秀堂藏版,四库全书本,中国医学大成本,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的郑重光温疫论补注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