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流派并称论·李杜韩柳
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唐世诗称“李杜”,文章称“韩柳”。今杜诗语及太白无虑十数篇,而太白未尝有与杜子美诗,只有“饭颗”一篇,意颇轻甚。论者谓以此可知子美倾倒太白至矣。晏元献公尝言: 韩退之扶导圣教,刬除异端,自其所长。若其祖述坟典,宪章骚雅,上传三古,下笼百氏,横行阔视于缀述之场者,子厚一人而已矣。(陈善《扪虱新话》)
李、杜诗多于文,韩、柳文多于诗。世之不知者,便谓多者为所长,少者为所短,此殆拘牵之论,而非圜机之士。夫贤哲之于世,学以为主,用之则行,其发而为言,有所谓不得已者,其将激于中而发于外者乎! 即是而为诗,即是而为文,文即无韵之诗,诗即有韵之文,所以《三百篇》之美刺即十二公之褒贬,盖本一致。如此,则李、杜可名长于文,韩、柳可名长于诗,又奚可以一偏观耶? (王庭珪《庐溪文集》谢谔序)
李、杜、韩、柳,初亦皆学《选》诗者,然杜、韩变多,而柳、李变少。变不可学,而不变可学,故自其变者而学之,不若自其不变者而学之。(朱熹 《朱文公文集》 卷八四《跋病翁先生诗》)
唐诗前以李、杜,后以韩、柳为最。姚合而下,君子不取焉。(瞿佑《归田诗话》卷上)
六代诗文纤靡俳偶,风流结习四百余年,李、杜、韩、柳归于大雅,成一家言。人知四君子不受变六代,不知四君子之善用六代也。……四君子于六代得其蕴蓄,采其精华,诗去纤靡,文去俳偶,拨乱反正之功,与开物成务者相似。(李维桢 《大泌山房文集》卷一三 《汲古堂集序》)
汉魏以下,韩昌黎、柳柳州之文辨博雄肆,李谪仙、杜少陵之诗豪迈隽逸,唐人粗可传诵,使天下后世不敢美恶置喙者,唯是四子而已。然柳已不及韩,杜不及李,其间几微之相去,千载无人招四子精爽于几案间与之论析其衷。余每见古人制作,妙在意与趣耳。意趣之妙,复所得有最次。若柳州意在外,而昌黎无文,文以达意,而意不留; 少陵趣在诗,而谪仙无诗,诗以发趣,而趣自成。故凡意趣自然之适,若决河防,横溃四出,而其纵横、曲直、广狭、浅深,无所往而不至。(马一龙 《答陈鲁南太史论唐人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