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明代小说文献·二十世纪上半叶小说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明代文学的文献·明代小说文献·二十世纪上半叶小说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20世纪初,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提出“小说界革命”,引起强烈反响。其后不少人以此为基础开始研讨小说,如狄葆贤《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1903)、吴沃尧《月月小说序》(1906)、黄人《小说林发刊词》(1907)、徐念慈《小说林缘起》(1907)、王钟麒《中国历代小说史论》(1907)等。他们论述时常以明代小说中的“四大奇书”为例证,但关注的重点在于小说的地位与作用。在小说逐渐受重视的氛围中,上海进步书局出版了王均卿主编的《笔记小说大观》(1912),收书二百余种,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王文濡所编的《说库》(1915),收历代笔记小说百余种,两书中明代作品都占了相当的比例。虽然编者将笔记小说概念扩展得过于宽泛,且选本欠精,但毕竟向一般读者提供了通行易得的本子。同时小说资料的整理也开始展开,1915年蒋瑞藻《小说考证》10卷出版,四年后又出版增订本,较前增加《附录》1卷、《续编》5卷与《拾遗》1卷。该书收录金元以来大量关于小说、戏曲的史料,其中涉及明代小说二十余种。鲁迅《小说旧闻钞序言》论及此书云:“取以检寻,颇获稗助,独惜其并收传奇,未曾理析,校以原本,字句又时有异同。”

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古代小说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文学革命的倡导者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学科的开创者,他们具有现代学术眼光,对明代小说的研究也同样显示出很高的学术价值。如胡适的《水浒传考证》(1920)《水浒传后考》(1921)《三国演义序》(1922)《西游记考证》(1923)等论文,既提高了通俗小说研究在学术界的地位,同时也倡导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他的一些论断在相当长时期内被奉为定论。鲁迅是以现代眼光对古代小说作系统研究的第一人。经过长期准备后,他自1920年起在北大等高校讲授中国小说史,其讲义经修改后于1923年12月、1924年6月由北京新潮社分上下两卷出版,1925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合为一册印行。这就是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的奠基性、经典性论著《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从倒行的杂乱的作品中寻出一条进行的线索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他的小说史研究既注重文学内部的发展规律,同时也不忽略社会风气、政治气候等外部影响,在理论观点和方法论两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示范。书中第14至第21篇,按流派对明代主要小说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述,其对作品的分类和论断至今沿用。1926年,鲁迅出版《小说旧闻钞》,该书搜集了宋代后小说史料41种,这是撰写《中国小说史略》的重要准备之一。其后,鲁迅仍关注明代小说的研究,对《水浒》等作品发表过不少精辟论断。

郑振铎是“五四”后首先倡议整理中国旧文学的学者,并于1923年下半年起出版《文学大纲》,该书对包括明代小说在内的古代小说做了具有现代学术眼光的论述。1925年编选出版中国第一部《中国短篇小说论集》,他为每册撰写长篇序言,论述各时期短篇小说的发展演变。同时,郑振铎还整理出版《中国小说提要》,除简述各作品内容外,还论及其本事来源、创作年代、版本及作者等。这项工程虽未完成,但已较系统地显示了他的研究方法与途径。1927年,发表 《巴黎国家图书馆中之中国小说与戏曲》,这种整理域外流传的中国通俗作品的形式,给后来者以很大启发;1933年7月,又发表《谈金瓶梅词话》,肯定它是“很伟大的写实小说”,在此前后,他还写有《水浒传的演化》(1929)《三国演义的演化》(1929)《西游记的演化》(1933)《宋元明小说的演进》等论文,提出了许多精到见解。

同一时期,孙楷第系统地搜集、整理国内及日本所藏古代小说,著有 《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1932)《中国通俗小说书目》(1933),开创了古代小说目录学,为该学科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赵景深的研究以考证见长,尤注意整理研究二三流作品及小说与戏曲之关系,其研究主要见于《小说闲话》(1935—1936)《小说戏曲新考·上卷·小说编》(1936—1938)《中国小说论集》(1938—1943)及《小说论丛》(1944—1947)。阿英的研究虽偏重于晚清文学,但也涉及明代小说,其《小说闲话》(1936)中首篇《<西湖二集>所反映的明代社会》,开辟了据小说以观照历史社会生活的新途径。他又有意于孤本的发掘,《小说闲话》中关于《鼓掌绝尘》《童婉争奇》《翡翠轩》(嘉靖本)与《梅杏争春》等明代作品的介绍,都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当时,明代小说在版本的发掘、出版与研究方面也出现了极为重要的进展。特别引人注目的是20世纪20年代末,在苏州和日本相继发现了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旋即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30年代初,《金瓶梅词话》明刊本在山西发现,不久由“古佚小说刊行会”影印出版。此外,其他一些小说作品的刊本陆续发现,它们都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建国前尚有许多学者研究过明代小说,其中影响较大的论述有陈独秀《西游记新叙》(1921)、沈雁冰《<红楼梦><水浒><儒林外史>的奇辱》(1924)、俞平伯《论<水浒传>七十回古本之有无》(1929)、马廉《旧本<三国演义>版本的调查》(1929)、谭正璧《<金瓶梅>与才子佳人小说》(1929)、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1930)、容肇祖《明冯梦龙生平及著述》(1931)、吴晗《<金瓶梅>的著作年代及其社会背景》(1934)、罗尔纲《<水浒传>与天地会》(1934)、柳存仁《陆西星作<封神>考》(1937)、余嘉锡《宋江三十六人考实》(1939)、傅惜华 《三国故事与元明清三代之杂剧》(1939)、李辰冬《三国故事的演变》(1941)、翦伯赞《<杨家将>故事与杨业父子》(1945)、周贻白《<武王伐讨平话>与<列国志传>》(1945)、刘修业《<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交游考》(1946)、杨宪益《<水浒传>古本的演变》(1946)、戴望舒《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之真伪》(1949)等,这些研究都推动了明代小说研究的发展。

20世纪上半叶明代通俗小说研究论文的数量与分布见下表:

1910—19191920—19291930—19391940—1949合计
水浒传019322879
三国演义13112641
西游记415151145
金瓶梅1320226
封神演义015410
冯、凌及

三言二拍

0010313
其他作家作品0620733
合计64711381247

以上数据虽不能说毫无误差,但基本上反映了建国前明代小说的研究概况。如上表所示,有关《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与《金瓶梅》的论文分别占总数的31.98%、16.6%、18.22%与10.53%,共计77.33%。这意味着“四大奇书”是明代小说研究的重点,《水浒传》尤受重视。若加上《封神演义》与“三言”、“二拍”研究,其比例高达86.64%。至于“其他作家作品”一栏,实际涉及的作品仅是《杨家将演义》《英烈传》《列国志传》等13种。

关于明代文言小说研究,20世纪上半叶发表的论文甚少,仅有30年代华狷公《<剪灯新话>以后》(1931)、衣泉《谈谈<剪灯新话><剪灯余话>》(1931)、赵景深《剪灯二种》(1934)、与《笑林广记的来源》(1934)四篇,且基本集中在《剪灯新话》与《剪灯余话》,覆盖面远不及通俗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