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文学·先秦历史散文·古代记叙散文的萌芽

先秦两汉文学的内容·先秦历史散文·古代记叙散文的萌芽

中国古代记叙文的萌芽,最早是殷商后期的甲骨卜辞。发现于1899年,因其刻写于龟甲牛骨,故称甲骨文。其用途是记录占卜的提问和答案,故称甲骨卜辞。因其出土于殷代故都安阳,又称“殷墟书契”。从散文史看,仅仅几个字尚不足以称为文章,必须数句成段,才算散文的萌芽。少数甲骨卜辞已具备这种因素。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北来雨?”先叙后问,详备周到。句子排比整齐,颇具节奏,有如汉代乐府诗《江南》。

完整的卜辞格式包括占卜的时间及主持者(叙辞)、占卜的内容(命辞)、占卜的结果(占辞)、事后的验证(验辞),这就形成了叙事的有序性。

铜器铭文,是铭铸在钟鼎等器物上的文字。商器铭文很少,最长不超过50字。其语言文字水平与同期非占卜性甲骨刻辞相当。西周铭文文字逐渐增多,最长的《毛公鼎铭》498字。铸刻铭文之目的是颂功显荣,传留久远。其原由或立功受奖,或晋升官职,或赢得诉讼,或射猎获胜,内容较卜辞丰富,体裁各有侧重。有的主要记述事件过程,如《颂壶铭》记周王册命大臣的仪式、时间、地点、人物、所持器具、活动步骤等等,皆清晰有序,已是《尚书·顾命》之雏形。《散氏盘铭》357字,记矢氏侵占散氏领地引起诉讼,有关部门裁定矢氏应赔偿土地。铭文记载了诉讼原由、交割土地的在场人员、测量、勘界、树标和最后约誓等全部情形。《毛公鼎铭》记周王对毛公的诰语,有训诫,有嘱托,有勉励,说理性很强,可与《尚书》中诰命类文章媲美。个别铭文有韵,整齐如诗,如《虢季子白盘铭》有大量四字句,隔句押韵,可能与同时《诗经》的颂体有关。比较铭文的记言与记事,不难发现,记言的技术似乎成熟得早一些,不少人物语言生动活泼,富于气势和说服力。记录动作或行动一般是平铺直叙,点到为止,而且很少修饰,动词重复率相当高,甚至有些程序化。然而,从总体上看,西周铭文已经不是散文之萌芽,而是雏形。

《周易》又称《易》,汉以后尊之为《易经》,书成于殷末周初,是一部占辞汇编。现存《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传》基本上属于哲理散文,成书于战国。《易经》包括卦辞和爻辞,文字简短,有句而不成章。全书以六十四卦为单位,每卦分为六爻。解说每卦含义者为卦辞,往往仅数字。解说每爻含义者为爻辞,往往数句,最多二三十字。有的借自然现象比附人事的顺逆,有的用传闻故事提示行为的吉凶。其含义具有模糊性和多解性,暗用比兴,以具体说明抽象。如:“枯杨生花,老妇得士夫,无咎无誉。”(《大过》九五)从枯杨生花引出老妇得少夫,说明遇事平平,不好不坏。又如:“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屯》六二)一群人徘徊不前,骑着马打转转。他们不是强盗,而是去抢婚。要问女子何时许嫁,等十年再嫁吧。反映了古代婚姻习俗。有些爻辞可以看出某些战斗场景,如:“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中孚》之三)记录胜利之后战士们的不同表现。“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离》九四)。突然被袭击,房屋被烧,人畜被杀死,器物被抛弃。虽不知原因,但后果严重,引人关注。有的爻辞节奏鲜明,像是歌谣,如《明夷》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像旅行者之歌。又《中孚》九二:“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像是宴会中的祝酒歌。

《易经》卦爻辞和甲骨卜辞,都用于预测吉凶,但方式不同,因而记述重点也不同。卜辞是对某一次占卜的记录,具有纪实性,有提问,有答案,有效应。卦爻辞可以多次使用,具有象征性和多层意义,所以没有提问,也没有效应,只有答案。尽管卦爻辞只是片言只语,由于富有启发性的思考方式和所包含的哲理因素,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 王宇信等《甲骨文精萃选读》第22页,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② 参见傅延修《先秦叙事学》第62-63页,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