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的内容·明代戏曲·余论
明代戏曲研究,从王国维、吴梅开始逐渐步入现代化①,至今已近百年。近百年来,明代戏曲研究在作家作品研究方面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但在文学史、戏曲史的发展变迁方面,还有一些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首先,与元代戏曲相比较,明代戏曲(包括杂剧和传奇)具有非常鲜明的案头化特征②。不仅仅为了演出,更多地是为了案头阅读而写作,是明代戏曲创作的一大特征;不仅仅从演出的角度,更多地从案头阅读的角度评价戏曲作品,则是明代戏曲批评的一大特征。这种案头化的特征是怎么出现的;它有没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它在何种程度上制约着作家的写作思维、写作观念和写作方法;案头化戏曲作品的写作与传统的诗文写作有何异同;案头化的戏曲作品与舞台演出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明代众多的戏曲选本如何改编案头化的戏曲作品,又如何搭建戏曲作品从案头化到舞台化之间的桥梁; 明代的读者和观众如何欣赏具有案头化特征的戏曲作品?所有这些,都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其次,明代戏曲的文人化特征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由于众多的士大夫参与了戏曲写作,明代戏曲的文人化特征无疑要远远强于元代戏曲,也就是说,明代戏曲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地位要高于元代戏曲。郭英德曾以“文人传奇”为研究对象,论述了文人传奇的人格范型、时代主题、作家的文学观念、创作方法、文体特性、艺术结构、艺术语言等问题,力求探讨明代传奇戏曲的文人文化特征; 并对明代中后期文化权力的下移与传奇戏曲的兴起之间的关系进行过初步的探讨,力图揭示明代传奇戏曲文人化特征产生的原因①。陈慧珍有题为《明代文士化南戏之研究》的博士论文(台湾大学1998)。朱万曙就明代戏曲评点本做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②。但是,关于明代戏曲文人化的历史演进形态、具体表现方式以及对戏曲样式的影响,关于文人化在不同的文人戏曲家身上的表现特征以及在不同戏曲作品中的表现特征,关于文人戏曲与文人小说、文人诗文写作之间的复杂关系,关于文人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互动关系在明代戏曲中的展开等等,都很值得思考和研究。
第三,明代戏曲的类型研究,也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开拓的领域。所谓类型研究,既包括不同样式如杂剧、戏文、传奇的研究,也包括传统意义上的题材类型如历史剧、风情剧、社会剧等的研究,还包括喜剧、悲剧、悲喜剧的研究。20世纪以来,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③,但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尤其是对明代历史剧、风情剧、社会剧的专门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垦荒状态,尚缺乏深入细致的文献整理、史料分析和理论阐释。
第四,关于明代戏曲体制,20世纪以来在戏曲结构研究方面成果较为显著,但在戏曲语言、音律、风格、表现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例如,明代杂剧与元代杂剧有哪些异同;戏文与传奇在体制上有哪些异同; 能否清晰地描述从元代杂剧到明代杂剧,从戏文到传奇,在戏曲体制上的变迁过程?在明代,杂剧与传奇的关系如何?又如,戏曲语言与诗、词、文、小说的语言有什么异同?“改调歌之”既然是明代戏曲演出的普遍特征,那么它对戏曲家的剧本创作有何影响;作品又是如何“改调歌之”的?昆腔剧本与弋阳腔、余姚腔等的剧本有什么关系,如何加以辨析?
此外,明代戏曲与小说、戏曲与诗文、戏曲与绘画的比较研究,明代戏曲与文学思潮之间的关系研究,明代戏曲与文化、民俗、士人心态、社会审美思潮等等之间的关系研究,乃至明代戏曲舞台艺术研究、明代戏曲文献研究等等,也还有许多有价值的学术课题等待我们去开发,去耕耘。
注释
① 参见李简《古典戏曲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关于1898—1928年的古典戏曲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0)。② 刘麟生最早提出明代传奇的“文章化”特征,见其《中国文学史》第九编第一章,世界书局1932年版。① 参见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初版,2001年2版;郭英德《传奇戏曲的兴起与文化权力的下移》,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第165—178页。此外,路应昆著有《浓梦清歌——中国文人戏曲》,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② 参见朱万曙《明代戏曲评点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③ 关于中国古典悲剧研究的专著,有谢柏梁《中国悲剧史纲》,学林出版社1993年版;焦文彬《历史的艺术反思——中国古典悲剧自觉意识到的历史内容》,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关于中国古典喜剧研究的专著,有吕荣华《中国古典喜剧艺术初探——以十大古典喜剧为例》,学海出版社1993年版;隗芾主编《中国喜剧史》,汕头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朱伟明《中国古典喜剧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