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与社会文化·清代刻书、藏书与文学·私家藏书兴盛与文学典籍的整理出版
清代私家藏书就数量而言,当推各代之首。就质量而言,更是集中国古代典籍之大成。可以称之为我国封建社会私家藏书发展最高峰时期。究其原因,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文献积累规律看,历史发展时期越长,文献积累必然越来越多。清代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文字,不同民族文献的沉积非常丰厚,毫无疑问,担当封建社会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私家藏书,必然积累了丰富多样的文献。其次,作为传承文化的各种载体的保存与传播者——藏书机构,封建社会有官府的,有私人的,也有社团的、宗教的各种机构。但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出于垄断文化的目的,官府所设文献保存机构往往不是集中于一地,就是单独存于宫室。社会文化传播的任务只有分散于各地的大量私家藏书和书院藏书担当。在印刷出版事业发达的清代,一部分藏书家实际上又是出版家,因为只有丰富藏书才能做好书籍出版工作,这样,在某些地方就出现了出版家和藏书家林立的局面。
当然,从学术发达的角度,也可看出清代私家藏书超越前代。清初学风崇尚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所主张的“经世致用”之学,如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对程朱理学的批判,确实开一代风气。但是,由于清王朝对程朱理学的提倡,并鉴于文化压制的影响,部分学者研究重点移向考据、训诂、音韵之学,“汉学”得以兴盛。戴震、惠栋、钱大昕等支派繁衍,经学、史学、小学、子学、地理、金石诸学科得到长足发展。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编纂、考证等专门学问全面开展,硕果累累。治学必须博览群书,读书就要广收典籍,要做好版本考证、文字异同、篇章分合的准备工作,最终才能探求内容真谛。一般学者都要藏书,并要求藏书内容广博,版本多样,以至亲自校勘文字,鉴定版本,著录编目,以保证学术之研究。这样,东南沿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民间藏书家辈出,更因明清政治中心逐步转移北方,所以直隶(今河北)、山东、山西等地,藏书家也很多,就是中原西南各地,也普遍出现藏书名家。
如前所述,清廷不断地做了古典文献的整理与总结的工作,这种所谓“搜罗遗籍”、“包罗古今”的工作也直接影响了清代藏书家的藏书活动。因此,清代私家藏书对中国古典文学文献清理作了繁重而细致的工作,不仅收罗、辑存了部分不见流传的文学典籍,而且花大力气对唐宋等朝文学名著作了注释、补充、调整、辨证的研究。此外,更因市场的迫切需求,出版技术的改进与提高,清人文集、诗集得以广泛出版,古典文学的总集、选本得以普遍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