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古玩器皿·漆器

传统文化·古玩器皿·漆器

漆是利用从漆树上割取的天然汁液,经加工后髹饰于木、竹、皮革等器物表面的涂料。它具有隔潮、防腐、耐高温等特殊功能。涂以漆的器皿称为漆器。在漆料中还可调配各色颜料,使漆器更加绚丽多彩、明亮晶莹。中国古代漆器的种类包括生活器皿、宗教礼仪用具和其他工艺美术品等。

中国有着悠久的漆器制造史。《韩非子·十过》篇记载,虞舜时做食器,流漆墨其上。禹做祭器,黑漆其外而朱画其内。中国最早的漆器发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包括 一件朱漆木碗、五件木胎漆筒和几件漆绘的彩陶片,其时代距今约7 000年。近年来,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陶寺类型文化的大型贵族墓中,不止一次地发现了髹漆的棺椁遗迹。在良渚文化的大墓中还发现了镶嵌小玉珠的漆器痕迹,在陶寺大墓中出土了髹漆木鼓、豆、案和俎等。这一切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并利用天然漆的国家。

夏商周三代,漆器的发现更为普遍,工艺技术也大有长进。在夏代的二里头文化大墓中曾发现殉狗用的漆匣,后来又陆续发现觚、钵、鼓、盒等漆器。在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发现有商代前期贴饰压花金箔的薄板木胎雕花漆盒、盘的残片、器表饰朱红地浮雕式黑漆花纹,有的花纹上还镶嵌着几何形绿松石,工艺复杂,色彩华丽,漆面乌黑油亮,反映出当时漆器 工艺已相当发达。在殷墟 王陵、贵族大墓以及一些方国首领的墓中,发现有商晚期髹有朱黑两色的雕花漆器棺椁,在殷墟还出土有漆罍、漆豆和现知最早的皮胎彩漆甲。西周时流行在漆器表面镶嵌蚌泡一类装饰。如河南浚县辛村卫国贵族墓曾出上用磨制的小蚌条拼嵌的花边图案,称得上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螺钿漆器标本。最能代表西周髹饰工艺水平的是北京琉璃河燕国贵族墓出土的一批木胎漆器,种类有豆、觚、罍、壶、簋、杯、盘、俎等。器表均髹饰彩漆图案,镶嵌有蚌泡蚌片。其中一件觚的器表饰浅浮雕花纹,贴有三箍金箔,并镶嵌绿松石。另一件漆罍,在花纹繁缛的器表用蚌片拼嵌出饕餮、凤鸟等图案。这些蚌片的磨制和镶嵌技术已绝非螺钿初始阶段所能为。春秋时期漆器 工艺的突出变化是已有少部分漆器使用了金属附件。如山西长治分水岭春秋墓出土的漆箱上饰有铜铺首。山东沂水春秋墓出土漆勺上镶嵌金贝,并贴饰压花金箔。此外,在山东临淄郎家庄一号墓出土的一件漆器残件上绘有人物、花鸟和屋宇等细线图案,构图严谨对称,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春秋时期的绘画作品。

战国漆器门类齐全、数量大增。从种类看,漆器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日常用具、家具、文具、乐器、兵器、交通车马器及各种丧葬明器。再就是战国漆器的分布地域急骤扩大,基本囊括了当时的楚、秦、齐、鲁、燕、三晋、宗周、中山、曾、蔡等诸侯国的故地。战国漆器的另一特点是工艺进步,花纹色彩华丽精美,而且有许多种类是前所未见的,这表明髹漆手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又突出反映在胎骨和装饰手法上的创新。在此之前,漆器主要是厚木胎,从战国中期开始大量使用轻巧的薄板胎,以适应卷制各类筒形器皿。这就大大减少了雕木成型的困难,提高了生产效率。战国的木胎制作有斫制、旋制、卷制和雕刻数种,依器物用途和形状选择不同的加工方法。此外,还出现了精美的高浮雕、圆雕和透雕胎骨的漆器,体现了雕刻艺术与漆器制造业的结合,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高浮雕漆豆(图373),湖南长沙仰天湖楚墓出土的几何纹透雕笭床,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的动物花纹透雕小屏风、圆雕虎座双凤鼓和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镇墓神兽等。特别重要的是,战国中期出现了使用“脱胎法”制作的夹纻胎漆器。所谓夹纻,是利用多层麻布或缯帛按照泥、木胎内模逐层涂抹漆料,粘贴成形,待干实后而脱出的器胎。它有轻巧牢固、漆液渗透性能好、粘附力强、造型稳定的优点,适宜制造各种形状复杂且形状不规范的器物,产品坚固耐用。夹纻胎的发明应用标志着战国髹漆手工业的巨大进步,也为后世的“脱胎漆”奠定了基础。再有,战国时期的皮胎漆器和竹(篾)胎漆器也较多见,后者是在竹器和竹篾编织物上髹漆的品种,在南方的楚国较常见。如湖北江陵马山一号墓所出的漆扇,是为楚国竹漆器的代表作。皮革胎性韧而重量轻,多用做防御性武器,如甲胄、盾牌等。长沙楚墓曾出土皮胎“彩绘龙凤纹漆盾”,十分精美。战国漆器工艺的成就还反映在镶嵌技术上,有的漆器表面贴饰着被剪成各种图案的金箔,很像后来金银平脱的滥觞。战国晚期出现了“釦器”,即在薄板卷木胎或夹纻胎器的口缘镶加金、银、铜箍,有的在箍上还嵌错花纹,它兼有装饰和加固的双重功能。镶嵌工艺还表现在漆器上装置铜铺首、金属盖钮、器鋬和器足等附件,以及使用金属合页技术等方面。战国漆器的进步还反映在花纹图案的精美绝伦和丰富的用色技巧上。图案类花纹取材广泛,特别是充分发挥了漆画用笔自由的特点,将传统的龙凤、鸟兽表现得生动流畅,装饰效果极佳。还有相当一批描绘有当时社会生活的图案,如长沙出土的“狩猎壶”,信阳出土的“人物瑟”等,图案夸张大胆,用色绮丽,大大渲染了画面所表现的那种幻想、神秘的气氛,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再有,战国时各地出土的漆器从器类、形态和花纹图案等不同特点可分辨出不同的产地,说明各列国应有着不同的髹饰技术传统。现已发现的漆器铭刻证实,战国漆器的生产基本掌握在官府控制的漆工作坊中。

秦代漆器(图374)在湖北云梦和四川青神两地均有发现,它们不仅填补了从战国到西汉这一阶段漆器的空白,也以实物证明秦汉与楚的漆器可能分属两个不同的漆工系统,但这两个系统之间也相互有一定的交流和影响。

汉代漆器无论其产量还是艺术水准均超出了战国时期,属于中国漆器发展史 上的 一个极盛阶段。在地域分布上,漆器已渗透到 一些邻近国家,如朝鲜平壤、蒙古诺彦乌拉等地均出土过汉代漆器。由于漆器轻便耐用,比铜器有明显的优越性,汉代的饮食器已基本上由漆器取代了青铜器。西汉前期,漆器的风格渐渐趋向统一,远不像战国时期秦楚有别,表明各地漆器手工业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进展。从胎骨看,汉代漆器流行木胎、夹纻胎和少量竹胎。就器形而言则与战国相似,但一些工艺技法则为战国所不见,并创造出 一些新器形。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出土的数百件漆器集中代表了汉代髹饰业的最高水平。汉代漆器设计精巧华丽,大小相差十分悬殊。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大漆盘直径达73. 5厘米,1号墓出土的镟木胎漆锺高57厘米,如此之大的器形要镟出其胎骨是需要高超技术的。小者如马王堆、临沂银雀山等地出土的具杯盒、单层或双层的多子盒,在大盒之内套装若干小盒、耳杯,巧妙地利用有限的空间,可谓精巧绝伦。在髹饰技法上,汉代大大发展了战国时已露出端倪的针刻(锥画)技法,并发展到在针刻花纹上加朱漆或用彩笔勾勒,乃至填绘金彩,使图案更加醒目,显然已接近后世的“戗金”装饰技法。西汉中期,贴饰于漆器表面的金箔花镂刻精细、形象生动,并与金银扣、箍、彩描漆相结合构成一种异常华丽富贵的工艺。这时还出现了在器顶、盖上镶金银花叶,以玛瑙、琉璃珠为纽,器口、器身镶金银扣、箍,其间用金银箔嵌贴出镂刻的人物、神怪、鸟兽和彩绘云气、山石等附托的漆器。安徽天长县汉墓出土的双层银扣彩漆奁、月牙形双层盒,江苏连云港出土的长方形、椭圆形盒,均为此类漆器的精品。此外,汉代漆器多刻铭文,详列官员及工匠名称,这是研究当时工官制度方面的珍贵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漆器业急骤衰败。这与当时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则受到瓷器业兴起的打击。1984年,安徽马鞍山市出土了一批东吴漆器,使一些传统的看法受到冲击。其中一件 一色漆凭几,器表处理相当考究,而过去它被认为是宋代才出现的品种;另有一件锥刻戗金黑漆盒盖,在稠密的云气纹中填加人物和珍禽异兽图案,过去据文献记载,认为此种工艺元代才出现;还有一件黑、红、黄三色相间的犀皮耳杯,它的出土也把该品种的出现时间提早了几百年。此墓中还出土了一批反映社会风情和历史故事的彩绘漆画精品,如“宫闱宴乐图案”、“季札挂剑图盘”、“童子对棍图盘”等,图案设计精美,生活气息浓厚,写生手法不凡,增强了油彩的使用。这批珍贵的漆器不仅填补了三国时期漆器实物的空白,也弥补了该阶段漆器工艺发展的缺环,并增补了一批古代绘画的资料。在西晋至南北朝的300余年中,随着佛教的流行,出现了使用夹纻法制作的佛像及用氧化铅调油作画的密陀绘技法。

通过考古发现的唐代漆器实物迄今还十分有限。根据文献记载,漆器的主要品种在唐代已基本齐备,特别是实用漆器已十分发达。而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出现了雕漆,它标志着中国漆器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漆器首次出现了用刀进行雕刻的手段,漆层也突破了装饰它物的格局,突破了历来的平髹、勾填、彩绘、镶嵌的范围,开始迈进浮雕艺术的领域,并很快形成一支独立的门类,走向了繁荣。此外,最能反映唐代髹饰工艺水平的还有堆漆、金银平脱、螺钿等。

堆漆即使用稠漆堆塑形成凸起的花纹。这一技法早在西汉时已露出苗头,自魏晋以降,一直伴随着夹纻工艺缓慢地发展,至唐代已形成风格。在木胎上堆漆的技法在日本称之为“乾漆”。现存日本的唐代著名高僧鉴真大师乾漆像,就是在他圆寂后,由随往日本的中日弟子共同堆塑的。

金银平脱是唐代漆器中最豪华富丽、而且又最盛行的品种。这一技法源自汉代流行的在漆器表面贴饰金银箔花纹,但唐代的 工艺水准远远超越前代,花纹镂刻极其精美,成为当时一种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唐代平脱之所以能有如此之高的水平,应与当时金银器的发展与兴盛互为依托,关系密切。如传出郑州的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镜,镜纽中心平脱八瓣莲花,周边密布花鸟 飞蝶,外缘为飞凤羽人,整个构图充分显示出富丽堂皇的盛唐风格。该器在制作上先在镜上做漆背,再嵌贴镂刻的金银片,工艺上与螺钿有异曲同工之处。据记载,由于此类器皿过于奢靡,官方曾多次明令禁止制作。五代时,平脱仍盛行不衰,成都前蜀王建墓曾出土有极豪华的金银平脱朱漆册匣和宝盝。宋代以后,平脱工艺迅速衰落。

螺钿在唐代十分流行。它也属于平脱,但使用的原料是裁割出图像的贝壳,其上再施线雕,在漆面上拼镶出图案花纹。唐代风行螺钿铜镜,如洛阳出土的人物花鸟螺钿铜镜,用贝壳拼贴出人物仕女、珍禽瑞兽和山石树木,整个构图恬静祥和,一派盛唐气象。

宋代漆器风格突变,流行一色漆。颜色以黑为最,其次有紫、朱等色。所谓一色漆,即通体使用一种颜色,质朴无纹,故又名“无文漆器”。正因为没有纹饰往往以形取胜,宋代一色漆造型多与瓷器相似。此种器类三国时期已经出现,唐代多用之髹饰琴瑟一类乐器表面。值得指出的是:宋代一色漆的胎骨使用了圈叠法,这是从薄片屈木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工艺,为漆器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革新,优点是不易变形。螺钿为宋代漆器的重要品种之一。13世纪以后,此法已传入朝鲜。嵌螺钿有厚薄之分,由此形成两大类。自五代宋初上溯至西周均系厚螺钿。宋代苏州瑞光寺黑漆经函是为宋初厚螺钿的代表作。薄螺钿始于北宋,南宋流行并具有很高水平。宋代继承了唐代堆漆传统,如浙江瑞安慧光塔北宋识文经函的外函用漆灰堆出佛像、神兽、飞鸟、花卉,并嵌以小粒珍珠。花纹外的漆地用金色绘出飞天、花鸟等图案。戗金漆器唐代没有实例,故江苏武进出土的三件宋代木胎戗金器十分令人瞩目(图375)。它们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认为宋代漆器单色无文的看法,还让我们领略了戗金与斑纹地填漆相结合的早期实例,为宋代漆 工史增补了重要资料。宋代雕漆仅有两件可信的实物,即“醉翁亭剔黑盘”和“婴戏图剔黑盘”,均藏于日本。剔犀漆器在不少南宋墓中均有发现。这是用两三种色漆在胎骨上有规律地轮流涂刷,待积累到一定厚度时再用刀剔刻出图案花纹,这时在刀口断面上便会显露出层层不同的色彩,达到一种奇特的效果。在类别上,剔犀当属雕漆之一种。宋代漆器多有铭文,记制作地点和工匠姓氏。

元代漆器门类颇多,而成就最高者当属雕漆,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特点是堆漆肥厚,用藏锋之刀法刻出的花纹丰腴圆润,轮廓淳朴浑成,细部精工独到,有着非同一般的艺术魅力。故宫藏元代雕漆大师张成造的栀子纹剔红盘(图376),杨茂造观瀑图剔红八方盘,安徽省博物馆藏张成造乌间朱线剔犀盒等,均系此类上品。此外,元代漆器之重要者还有螺钿、戗金和一色漆。其中传世的元代戗金器大都流往日本,其刻线缜密精细,填金之后愈见华丽夺目,十分精彩。

明清两代漆器的主要特点是多种髹饰技法的结合使用,漆器的种类大大增加,超过以往历代,呈现出 一派绚丽多姿、富于变化的景象。其中,常见的种类有 一色漆、罩漆、彩绘、描金、堆漆、填漆、雕漆、螺钿(图377)、犀皮、剔红、剔犀、款彩、戗金、百宝嵌等,但以上十几种形色各异的髹饰品类尚不能反映出明清漆器的全貌,距离文献中所记载的大量品种还相差甚远。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漆器发展到此时已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其成就又是多么的辉煌。

中国古代的漆器是华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从中国源起,辐射传播到世界各地,先是东亚、东南亚,继而是西欧、北美,世界上一 切制造漆器或用其他材料模仿漆器的国家,无不或多或少地受到中国的影响。然而,作为漆器艺术骄子的雕漆艺术,则是炎黄子孙的独有遗产,是世界上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所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