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寡欲》

儒家提倡的修养方法。《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欲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生理要求,如饮食男女等,但人的欲求永无止境,这便是邪恶之源与痛苦之源。因此,要使人类摆脱邪恶和痛苦,唯一的办法就是从这个“欲”字上下功夫。古今中外的宗教大都是提倡禁欲主义的,最过激的是佛教,将色欲视为罪恶,将食欲压低到最低限度,将一切声色享乐统统归在戒绝之列。儒教的态度大不一样,孔子主张“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说对人的欲望要有所节制;孟子提出“寡欲”,最能代表儒教的中庸之道。“寡欲”不是“禁欲”,也不是“去欲”,而是提倡“少欲”。《礼记·礼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承认食色为人类最基本的欲望,但主张“欲不可纵”,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即使在主张“灭人欲”的宋明理学家那里,也与佛教的禁欲主义有别。其所谓“人欲”指的是对食色的过度追求,朱熹曾明确地说:“饮食,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照此类推:男女,天理也;要求美色,人欲也。在他看来,饮食男女是人与生俱来的生理本能,是天经地义的,并非罪过,要求美味美色才是“人欲”,才是万恶之源。朱熹在阐释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这一命题时说:“欲,如口、鼻、耳、目、四肢之欲,虽人之所不能无,然多而不节,未有不失其本心者,学者所当深戒也。”其实,在满足了食色的基本要求后,追求美味美色也是人之常情。要人做到理学家主张的“清心寡欲”,无所追求,的确只能是少数圣贤的一厢情愿,难以在芸芸众生中贯彻实行;另一方面,人类为自己的欲望所苦所困,也是有目共睹的普遍现象,要寻求解脱,归根结底还是得在这“欲”字上面做文章。看来,人类在这个问题上始终处于两难的境地,比较之下,儒教提倡的“寡欲”似不失为一种解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