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印象主义文学

印象主义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法国盛行于欧洲的资产阶级艺术流派。它是在唯美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表现在绘画方面,在文学和音乐方面也有反映。

一八六三年,法国有三百位画家的作品被官方评选委员会所淘汰,后经拿破仑第三的同意,将这些作品送到“落选者沙龙”展出,其中就有爱德华·马奈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从而轰动了法国整个画坛。这是印象主义的萌芽时期。

一八七四年,巴黎举办了《无名画家展览会》,展览中有克洛德·莫奈在一八七二年创作的《印象——日出》一画,引起了法国艺术界的强烈反响。御用批评家莱鲁阿讥讽这次展览会为“印象主义的展览会”。参加这次展出的画家们并不因此而自责,相反的却把“印象主义”作为这个画派的正式名称。

印象主义画派的主要作家有:克洛德·莫奈(1840—1926)、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1919)、爱德华·马奈(1832—1883)、阿尔弗雷德·西斯莱(1839—1899)、卡米尔·毕沙罗(1830—1903)、爱德加·德加(1834—1917)。

印象主义画派极力反对皇家美术院的沙龙趣味和保守思想,在绘画技巧和用色的革新上狠下功夫,摒弃学院派在室内凭主观用灰褐色描绘一切的作法,提倡用太阳光谱所呈现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真实印象。莫奈曾画了多幅题为《草垛》的印象主义作品,画的是同一草垛,观察角度也无多大变化,但由于早、中、晚时间的差异,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这些画具有不同的色彩和情调,表现出作者不同的思想情绪。

印象画派“不关心主题思想”,突出强调一闪即逝的瞬间印象,拼命追求光与色的丰富变化,尽量做到在画面上体现光色变化中景物的整体与气氛。

印象主义画派对绘画技巧的革新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的作品仿佛从色彩方面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但是,由于这一派的绘画专在光色变化方面下功夫,因而带有一定的形式主义倾向,特别是新印象主义与后期印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更为突出。

继绘画中的印象主义之后,音乐、戏剧领域迅速形成了“印象主义风格”,其代表人物音乐方面有德彪西、拉维尔;戏剧方面有霍夫曼、施尼茨勒等。他们认为事物瞬间闪现的现象特征,虽然混乱芜杂,但潜藏着内在的统一和联系。因此,“印象主义风格”的核心就是努力捕捉事物刹那间显示出来的特征。在文学创作中,印象主义风格能够渲染和加强语言的描写力量,作家可以通过一些信手拈来的细节进行叙述。在现实主义描写中一些被认为不准确、孤立的“废话”,在印象主义风格里可能成为作家注意的中心,适合于表现主题思想的需要。因为印象主义作家认为,这种“废话”可能间接地暗示出它自身蕴涵着的深刻思想,而且可以使作品色彩鲜明,富有新鲜感。二十世纪初,英国小说家斯蒂文生( 1850—1894 )和康拉德( 1857—1924 )等人,发展了印象主义风格的异国情调和色彩。热带的海洋风光,奇异的人物性格,神秘的自然力量,成了他们表达强烈印象的最好题材。斯蒂文生写有《宝岛》、《化身博士》、《诱拐》等作品,大都是描写脱离现实生活的冒险事迹或叙述情节离奇的怪诞故事。康拉德写有《吉姆爷》、《青春》、《黑暗的中心》等长短篇小说,作品多以海上生活为题材,重在心理描写,带有悲观主义和神秘色彩。在文学中还产生过所谓“心理印象主义”,法国自然主义小说家龚古尔兄弟开了先河,合作写出的长篇小说《列莱·莫伯兰》、《日尔米尼·拉赛德》、《马奈特·萨洛蒙》、《翟惠赛夫人》等,多以心理学、病理学的观点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后来在哈谟生的长篇小说《饥饿》中,“心理印象主义”进一步得到了发展,饥饿难忍的主人公的错觉与印象主义的表现风格形成了有机的统一,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哈谟生和二十世纪初其他一些作家的创作,印象主义已不再是一种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了,而是形成了一种独立的创作方法,它强调人的孤独感,混淆善恶标准,把一闪即逝、不可捉摸、无明确含义的感觉当成唯一有价值的东西。以巴尔为首的一批奥地利作家,公开宣布印象主义为自己的创作纲领,其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含蓄朦胧,脱离现实,成为模糊的主观主义。二十年代中期,印象主义作为文学流派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英、法、美等国的“意识流”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