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四二○年刘裕代晋到公元五八九年陈灭于隋的一百六十九年中,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这个时期,南北长期对峙,形成中国政治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由于政治黑暗和社会动乱,使得一些在政治上失意和受佛家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厌世和对于自然界的向往。于是,对山水风物的依恋和描摹,在文学内部逐步出现并发展。那种盛极一时的玄言诗,很多人都感到空虚玄乎,一些诗人也由仙界而入于自然界。加之,当时文人学士与佛教徒交游之风盛行,他们出没于古庙、茅亭和深山幽谷之中,而江南的美丽山水,又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创作题材。于是游踪所至,情与景合,遂发为诗,成为山水诗派。宋齐时代的山水诗逐步代替东晋以来的玄言诗,是南朝诗歌史上的重要变化。玄言诗本来就与山水诗有关,有的玄言诗人常常通过山水来体会玄理,而游山玩水又是世族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享乐的一部分。东晋末年,殷仲文、谢混等人的诗歌,山水成份已渐增多。陶渊明的诗更具有这种倾向。不过,他不是客观写实,而是主观的写意。他对山水的描写具有浓厚的抒情成份和反抗现实的思想内容,没有深刻细致的描绘,只有意象的反映。在诗歌中对山水真正用力加以客观描写的,是宋代的谢灵运和稍后的谢脁。他们是南朝山水诗的代表作家。《文心雕龙·明诗》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这里的“体有因革”、“山水万滋”、“近世之所竞”,说明了山水诗的产生发展和兴盛。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极貌写物”、“穷力追新”,指出了诗人对山水风景的描写手法和山水诗的一般特点:
第一,描绘细腻,形象真实。例如谢灵运《过始宁墅》中有“白云抱幽石,绿篠媚清涟”一联。把一幽谷描绘得很细腻,形象逼真。其中一个“抱”字,一个“媚”字,把缓缓飘移的白云和微微拂动的绿竹都人格化了,非常传神。又如他写新春景色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池塘”、“园柳”本来就是很幽雅的好景,加上“春草”、“鸣禽”,就显得更为春意盎然。再用一个“生”字,一个“变”字,化静为动,更增添了活气,使人有一派欣欣向荣的真实之感。又如谢朓《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中的“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既生动地描写了天边疏淡的归舟,云中朦胧的远树等自然景物,又细腻真实地表现了诗人平静和谐的心境,情景结合,妙趣横生,是人们公认的佳句。
第二,语气新奇,工于锤炼。仅以谢脁的《远登三山还望京邑》为例: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美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
这首诗写登高所见春江日暮景色和遥望京邑所引起的思乡之情。在写景中,从巍峨的皇宫,浩瀚的江水到洲渚上花草、鸟类都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词语也很清新工丽。诗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联,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梁代的文学评论家及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等对此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第三,对仗工整,声韵和谐。这在大、小谢的诗中,随手可以找到例子。比如谢灵运的“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春晚绿竹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等等,都遣词精炼,对仗整齐,声韵和美,堪称佳句。再如谢脁的“寒城一以眺,平楚已苍然”(《宣城郡内登望》)“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冬日晚郡事隙》);“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高斋视事》)等都清新自然,声韵和谐,正如钟嵘所说,是“奇章秀句”。
南朝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主要是谢灵运和谢脁(后来人们对举称大、小谢)。
谢灵运(公元385—433年),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他不但是文学家,也是画家,书法家。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就,在当时被誉为“江左”(指南朝)第一。他今存诗歌约一百首,其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很多,刻画也较为精细生动,这是和他一生喜爱山水风光有关。《宋史·谢灵运传》说他素爱有名山水,在游遨山水时“寻山涉岭,必选幽峻,岩障千重,莫不备尽”。他于刘宋元嘉五年(公元428年),脚蹬特制木屐,身穿奇异服装,带着随从数百人在浙东的四明山、天台山区跋踄,从始宁(今上虞县)直走到临海(今临海县)地界,历时数天,行程几百里而兴致不减。临海的老百姓见到这批出没深山的人误认为是山贼。有人去报告了太守,太守很紧张,马上部署军队迎敌。临到跟前,才弄清楚原来是著名诗人谢灵运在游山。
谢灵运的山水诗绝大部分是他作永嘉太守后所作。他摄取大自然的种种美的景色,用精工富丽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永嘉、会稽、彭蠡等地的自然美景。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谈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理推。
这首诗写他从石壁精舍回来的一天中所见的景色。前四句总述山水之美,五、六句写自石壁至湖上的经过,七至十句写舟中所见岸上的风光和水面景物,十一、十二句写登岸还家,末四句归纳出养生之道。全篇多层次地描绘出了一幅优美的山水景物画,层次清晰,结构完整。
谢灵运的山水诗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散见于各篇中的一些警句(已如前引)。正如鲍照所形容的“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当然,谢灵运的山水诗也还存在着缺点:在内容上还寄寓一些消极厌世思想,并往往归结到老庄哲学上去;艺术上过于讲究文字雕琢,有堆砌痕迹,人们批评是“有句无章”;结构上多半是叙事——写景——说理,显得有些单调。
谢脁(公元464—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与谢灵运同族,他是“竟陵八友”之一。谢脁的出生经历和谢灵运有些类似,诗歌受谢灵运影响最大。其诗歌特色是秀丽、清新。他继承了谢灵运诗歌对自然山水观察细致、描写逼真的优点,又避免了其晦涩、平板的毛病。他曾经对沈约说:“好诗流美园转如弹丸(《南史·王弘传》附《王筠传》载沈约转述谢脁语)。”这是贯彻到了他创作中去的。谢脁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刻画精工,意境新颖的描写自然景物的诗篇和佳句。例如《游东田》: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谢,随山望菌阁。远树暧阡阡,生烟粉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这首诗描写了因心情不好而和友人登上高台行乐所见之景色,无论是远景的树木云烟,还是近景的游鱼落花都写得很传神。你看那“暖阡阡”的远树,“粉漠漠”的烟雾,显出一片迷茫的景色;因鱼戏而动的新荷,因宿鸟离开枝头时掉下的落花,则透出一股清新的芬芳,饱含着活泼的生机。它揭示了自然界所蕴含的美。真是曲尽其妙,使人叹赏。谢脁到宣城以后所写的山水诗中,脍炙人口的佳句特别多。钟嵘在《诗品》中评论说:“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足使叔源失步,明远变色……。”这里,钟嵘把谢脁放在谢混和鲍照之上,是有道理的。
谢脁还有一些短诗,语言精炼,情味隽永,音调谐美,显然受了南朝民歌的影响。如:
《同王主簿有所思》:“佳期期未归,望望下鸣机。徘徊东陌上,月出行人稀。”
《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王孙游》:“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这些诗,开了唐人绝句的先河,对律诗的形成影响很大。严沧浪说:“谢脁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杜甫称赞“谢脁每诗甚讽诵。”(《寄岑嘉州》)李白也在《宣城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并在诗中屡次称引谢脁的佳句。
总的来说,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鼻祖。他打破了玄言诗统治诗坛的沉闷状态,给诗歌注入了新的血液,给诗坛带来了新的局面。而在山水诗的发展上,谢脁的贡献特别大。从他们以后,写山水诗蔚然成风,南朝的何逊、阴铿,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大批山水诗人相继出现,这批诗人都明显地受到谢灵运和谢脁的影响。他们创作了大量的优美山水诗篇,丰富了祖国诗歌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