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典故·欃枪
【出典】 《尔雅·释天》:“彗星为欃枪。”《汉书》卷二六《天文志》:“《石氏》‘枪、欃、棓、慧异状,其殃一也,必有破国乱君,伏死其辜,余殃不尽’。”“孝文后二年正月壬寅,天欃夕出西南。占曰:‘为兵丧乱。’其六年十一月,匈奴入上郡、云中,汉起三军以卫京师。”唐·杜甫《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寺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诗:“几时迴节钺,戮力扫欃枪。”(见《全唐诗》卷二二五)
【释义】 欃枪即彗星,古人认为是妖星。它的出现预示兵乱。诗词中常以“欃枪”喻称盗贼、敌军或战乱。
【例句】 ①泰阶平了,又见三台耀。烽火静,欃枪扫。(柳永《千秋岁》[泰阶平了]57)这是说平定战乱。②驱龙虎,鞭寰宇,斩长鲸,扫欃枪。(刘潛《六州歌头·项羽庙》113)这里用以叙写秦末汉初,项羽起兵争雄。③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赵鼎《花心动·偶居杭州七宝山国清寺,冬夜作》945)这是说西北方的敌军未平,身居吴越,遥梦乡关。④笑谈顷,匈奴授首,千里扫欃枪。(邵缉《满庭芳》[落日旌旗]1247)这是说谈笑之间,匈奴已经投降,千里外的敌军已被扫平。⑤呼壮大,挽河汉,荡欃枪。(黄机《六州歌头·次岳总干韵》2534)这里以欃枪喻侵扰中原的敌军。化用杜甫诗句,抒写歼敌平乱的愿望。参见“力挽天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