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狨鞍》什么意思|出处|释义|例句|用典

诗词典故·狨鞍

【出典】 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狨者猿猱之属。其雄毫长一尺、尺五者,常自爱护之,如人披锦绣之服也。极嘉者毛如金色,今之大官为暖座者是也。”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一: “狨坐,文臣两制、武臣节度使以上许用。每岁九月乘,至三月彻,无定日,视宰相乘则皆乘,彻亦如之,狨以大猴,生川中,其脊毛最长,色如黄金,取而缝之。数十片成一座,价直钱百千。”宋·黄庭坚《次韵宋楙宗三月十四日到西池都人盛观翰林公出遨》诗: “金狨系马晓莺边。(见《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九)

【释义】 古代用长有金色长毛的狨猴尾或脊背制成华贵的鞍鞯,在宋代,文臣两制、武臣节度使以上许用。诗词中常以“狨鞍”代指高官。

【例句】 ①狨鞍长傍九重城,年年双鬓青。(侯寘《阮郎归·为张丞寿》1436)这里以“狨鞍”代指朝廷显官,以求形象显明。②家家香火人人愿,要还他、庆元狨座,建炎蝉冕。(刘克庄《贺新郎·戊戌寿张守》2625)这里以“狨座”与“蝉冕”并举,都是借以点明张守原在朝中任重要官职。③问何如,趋琐闼,系狨鞍。(方岳《水调歌头·寿赵文昌》2826)这里用来祝愿赵文昌必荣升高位,显赫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