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典故《三语掾》什么意思|出处|释义|例句|用典

诗词典故·三语掾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 ·文学》:“阮宣子 (修) 有令闻。太尉王夷甫 (王衍) 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太平御览》卷二○九引《卫玠别传》记为阮瞻和王衍之事; 《晋书 ·阮籍传》记为阮瞻和王戎之事。

释义用法 太尉王衍问阮修道家与儒家有何异同,阮修模棱两可地说“将无同?” (莫不是相同?) 王衍欣赏这个回答,便聘阮修为幕僚。时人称阮修为“三语掾”。后用此典称美人答辩机敏。

用典形式

【三语契】 明 ·汤显祖:“留连三语契,感发四愁人。”

【三语掾】 宋·黄庭坚:“往日三语掾,解道将无同。”宋·陈与义:“翩翩三语掾,智与谩相补。”金·元好问:“从事旧惭三语掾,通家犹记十年兄。”清·丁澎:“片纸能胜十万师,一身耻为三语掾。”

【工三语】 清·宋琬:“便便饱五经,讵若工三语。”

【求三语】 唐·王维:“更闻台阁求三语,遥想风流第一人。”

【将无同】 宋·范成大:“从来峤南北,人谓将无同。”清·吴伟业:“人我将无同,是非空诸所。”

【三语作掾】 清·王士禛:“十掷辄犍讵缘拙,三语作掾谁所令。”

【异同疑三语】 宋·苏轼:“异同更莫疑三语,物我终当付八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