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①,小桃长得真姣好,
灼灼其华②。红红的花儿多光耀。
之子于归③,这姑娘要出嫁了,
宜其室家④。家庭的生活定美好。
桃之夭夭,小桃长得多姣好,
有蕡其实⑤。红白的桃儿多肥饱。
之子于归,这姑娘要出嫁了,
宜其家室。家庭的生活定美好。
桃之夭夭,小桃长得真姣好,
其叶蓁蓁⑥。绿绿的叶儿多秀茂。
之子于归,这姑娘要出嫁了,
宜其家人。家人的生活定美好。
(采用金启华译诗)
[注释]①夭夭:言桃之少而好。②灼灼:鲜明繁盛。③之子:犹言这位女子,指新婚女子。归:妇人谓嫁曰归。④宜:和顺。室家:室谓夫妻所居,家谓一门之内。⑤蕡(fen):指桃实的圆大。一说“蕡”古音读作斑,“有蕡其实”,即有斑其实,意谓桃实将熟,红白相间,其实斑然。⑥蓁蓁:树叶茂盛的样子。
[赏析]这是一首颂婚诗,诗中着重表现的是对新婚女子美丽、纯洁的歌颂和对她婚姻幸福的祝愿。汉儒论诗,不过美刺两端,不少诗的主题遭到歪曲,《诗序》认为《桃夭》与《关雎》一样,是“美后妃之德”的作品,清人方玉润对此说批驳得很有力,认为这种说法“迂论难通,不足以发明诗意”(《诗经原始》),并正面指出:“盖此亦咏新婚诗,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特《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方玉润的看法,可谓卓见。
《桃夭》共三章,每章四句,它采用复沓的形式,反复吟咏的是对新娘子的祝愿。实际上祝愿的中心意旨不过是一句话:即婚后家庭生活美满幸福,“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三句之中或两字颠倒,或更换一字,其旨归是相同的。一句话翻来覆去的说,我们并不感到语复文繁,反而觉得它娓娓动听,含蓄有味,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享受,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此诗的成功首先是善于运用比兴。每章诗的前两句,均以兴作起。起首二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读之便觉出手不凡,艳丽绝伦。虽为起兴,但这种兴不是单纯为了引起下文,为下文凑韵,而是兴中含比,是带有象喻性的兴。那艳丽的桃花,正象喻着“之子”的美丽,象喻着少女的馨香和青春的气息。鲁迅先生曾说过:第一个把花比作女人的是天才。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桃花比作少女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天才的比喻,读者勿漫视之,当作寻常的比兴。这种比兴一经创造出来,便获得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为全诗增加了光彩。清人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方玉润也说:“(一章)艳绝,开千古词赋香奁之祖。”《桃夭》所创造的比兴,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很大:“面如桃花”“艳若桃李”等成了文学作品中的成语。二章之中,分别以桃李、桃花、桃叶作比兴,同中有异。“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有蕡其实”句形容桃实将熟,红白相间,其实斑然。这不仅形容了桃实的硕大圆润,还可使人想见桃实的色彩,嗅到它的香味。三章的“其叶蓁蓁”,仿佛使人置身于枝叶繁茂的桃荫之中。三章的比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那艳丽盛开的桃花,那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的桃枝,使人联想到新娘艳若桃花的面庞和秀丽窈窕的身材。那低垂的夭夭桃实和浓厚的桃荫,使人联想到新娘的曲线美和浓厚的青春气息。二、三章的比兴,绘成一幅“绿叶成荫子满枝”的图像。象喻着新婚之后的多子多福。比兴的成功运用,使祝愿之词“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等增色增光,耐人玩味。
《桃夭》在艺术上的又一特色,是善于炼字,巧于变化,虚实结合。用“灼灼”形容桃花,千百年来,赢得人们的交口称赞。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把“灼灼”状桃花之鲜,看作是思考千年也难以改易一字的佳构。从“灼灼其华”一句,的确可见炼字之法。另外,“之子于归”是赋实,“宜其室家”是虚想,设想“之子”的婚后情况,两句之中虚实相间。从首章的“灼灼其华”到二章的“有蕡其实”再到“其叶蓁蓁”,三次变换比兴,无不自然贴切,复中有变,屡见屡新,通过变化,使诗词艺术的形象更丰富、更具体,其艺术效果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