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恽》评价|简介|文学主要成就|作品风格

《王恽》评价|简介|文学主要成就|作品风格

大德五年(1304)六月,时任通议大夫、知制诰的王恽在汲县去世,终年七十八岁。朝廷的钦差大臣在汲县看到他的故居依然是茅屋陋室,清贫如民。儿孙们过着田园生涯,耕稼自给。身居高位而如此廉洁,在官吏中是十分罕见的。钦差大为感动,便如实奏明皇上。皇上也感动了,便赐钞万贯,赠翰林学士承旨资善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谥号“文定”。子孙荫封,领受俸禄。家乡人民也把他少年勤奋读书的古子涧村誉为“秋涧书声”,被列为“汲县八景”之一。

王恽(1228—1304),字仲谋,号秋涧,卫州路卫辉(今河南汲县)人。元朝著名学者、诗人、政治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在金朝为官。他还年幼的时候,金就亡了。他好学不倦,二十岁左右就已经以文章名于时。中统元年(1260),左丞姚枢宣抚东平,辟为详议官,从此步入仕途。他一生刚直不阿,清贫守职,好学善文。为元朝一代名臣。至元五年(1268),元世祖建御史台,任王恽为监察御史。他上书《击邪》《纳海》等论列一百五十余条。当时负责水利的中央级官员刘晸,利用治水导河之便,贪污官粮四十多万石。王恽大胆弹劾揭发。经过访查,他又将刘晸监修太庙从中偷工减料中饱私囊的罪恶上书皇上。刘晸做贼心虚,竟惶惶不可终日,忧虑死去。

王恽的正直敢谏,受到了元世祖的器重。至元二十八年(1291),忽必烈专门在京城召见他。他又上万言书,提出“改旧制,黜赃吏,均赋役,擢才能”的建议,顺应了忽必烈“祖述变通”的建国思想,对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此,忽必烈亲授他为翰林学士。

成宗铁木真即位。王恽给成宗皇帝敬献的供物不是玉帛、珠宝,而是他论述的《守成事鉴》十五篇,表现出忠心事主的一片赤诚。因此,成宗又加封他为通议大夫、知制诰。并委托他同赵孟頫等人纂修《元世祖实录》。

王恽不但是一代名臣,而且是当时声名极盛的文人。他的散文、诗、词、散曲在当时都有很高的声誉。他的散曲,今存四十一首,走的是比较雅化的道路。正因为此,后代一些散曲评论家如贯云石、朱权等人在论述散曲时都没有提及他。

王恽散曲的内容,也是以言志抒怀、怡情山水为主的。这与他仕途的通达和思想的正统有很大关系。比如他的〔正宫·黑漆弩〕《曲山亦作言怀一词遂继韵戏赠》:

休官彭泽居闲久,纵清苦爱吾子能守。幸年来所事消磨,只有苦吟甘酒。平生学道在初心,富贵浮云何有。恐此身未许投闲,又待看凤麟飞走。

他的散曲,也有一些写得轻松一些的,比如〔越调·平湖乐〕《乙亥三月七日宴湖上赋》:

春风吹水涨平湖,翠拥秋千柱。两叶兰桡斗来去。万人呼,红衣出没深波处。鳌头游赏,浣花风物,好个暮春初。

王恽的散曲,意境和语言更接近诗词,而少了一些散曲应有的口语特色和活泼气氛,比如〔仙吕·后庭花〕《晚眺临武堂》的前四句“绿树连远洲,青山压树头。落日高城望,烟霏翠满楼”,像绝句;〔越调·平湖乐〕“安仁双鬓已惊秋,更甚眉头皱。一笑相逢且开口。玉为舟,新词淡似鹅黄酒。醉归扶路,竹西歌吹,人道似扬州”,像词。实际上已经开了后期散曲逐渐雅化的先河,但也是后代一些曲家不太欣赏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