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岩叠壑图
清·髡残作
纸本浅设色
纵一○七厘米
横四一.五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层岩与叠壑,云深万木稠。惊泉飞岭外,猿鹤静无俦。中有幽人居,傍溪而临流。日夕谭佳语,愿随鹿豕游。大江天一线,来往贾人舟。何如道人意,无欲自优游。癸卯秋九月过幽闲精舍写此以志其怀焉,天壤石谿残道者。”这是髡残(石谿)在《层岩叠壑图》上的题款。诗中阐发画意,寄托感怀,具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也从立意、意境、篇章结构方面起了揽胜导游的作用。评者谓石涛布局“奇而险,巧而妙”,石谿章法“稳而妥,繁而密”,观是图可信此言不谬。
中国山水画重在意境的创造,取景布局视野宽广,并非以一个固定的视点来概括物象。髡残这幅画面上山外有山,重重叠叠,移步换景,奇情幻想,千态万状,变幻莫测,柳宗元所谓“尺寸千里,攒蹙累积”,使人玩味不尽,是一幅景物铺展中“叙事性”和“抒情性”相结合的作品。
此图构图繁复,丘壑多变,内容丰富,引人入胜。以“高远”和“深远”相结合的经营位置,如自题诗中“云深”、“木稠”、“惊泉”、“幽居”、“大江”、“人舟”等有机贯穿于画面整体之中,移远就近、由近知远的空间组织,写出深邃的境界。一山一水,一草一树,起伏取势,高下见情,统一于掩映开合变化中。层岩累积以烟云提空,实中求疏,以近景茅屋丛树起首,小径藏露盘曲向远处伸展,峰峦稠密,丛木迷离,飞瀑下泻成溪,江面帆影点缀,大山平坡皆各有勾连,彼此关联呼应,使观众有亲临其间之感。他尝自言“登山穷源,方能造意”,说明石谿重视造化才能自辟蹊径。前人论画有:“作画惟以丘壑为难,过庸不可,过奇不可。古人作画,于通幅之屈伸变换,穿插映带,蜿蜒曲折,皆惨淡经营,然后落笔。”(华琳《南宗抉秘》)观此图可体会及之。作者自辟蹊径,善于处理丘壑藏露,明代唐志契曾总结说:“画叠嶂层崖,其路径村落寺宇,能分得隐见明白,不但远近之理了然,且趣味无尽矣。更能藏处多于露处,而趣味无尽矣。盖一层之上更有一层,层层之中复藏一层。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藏得妙时,便使观者不知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有多少地步,许多林木,何尝不显?……”(《绘事微言》)髡残此图于“一层之上更有一层,层层之中复藏一层”的艺术处理上,的确有独到之处,颇耐人寻味。
层岩叠壑图
“四高僧”的艺术特色,渐江枯瘦清疏,体现了线条的平面装饰效果;石涛淋漓恣肆,强调了笔和墨的配合;八大简括凝练,夸张了形象特征;而髡残乱头粗服,自有一种雄奇磊落的情致。他们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见解的共同倾向,表现在创作思想上反对泥迹古人,主张抒发个性。石谿取元人画格,而受王蒙影响为深,如此图层峦叠翠的章法,苍秀醇厚的笔法,干笔皴擦,焦墨蓬松的苔点以及披麻、解索等皴法的运用,用前人之规矩格法,而不依其丘壑蹊径,是得益于前人传统并结合现实观察加以变化而来。他的画法与同时丘壑不繁、笔墨疏简、意境荒寂的画格不同。石谿曾自题:“拙画虽不及古人,亦不必古人可也。”主张学古人,不必跟古人一样,要有自家面貌。《层岩叠壑图》正是在这样的创作观念支配下,产生的富有新创的山水作品。在欣赏他的山水画的同时,还可看到他题款书法用笔凝重老到的深稳功力,故黄宾虹对其画论日:“坠石枯藤,锥沙漏痕,能以书家之妙,通于画法。”
此图钤“石谿”白文印、“白秃”朱文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