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笔山水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渴笔山水图

清·程邃作

纸本水墨

纵六四.六厘米

横二九.四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这幅《渴笔山水图》写江南平远丘陵山景,作于康熙十二年(1673),画家自题云:“三昧从来不自知,云寒沙白树参差。是中有句无人道,忆得襄阳五字诗。”

句中“忆得襄阳(孟浩然)五字诗”指什么诗不得而知,但作者此款似乎有意于对艺术规律的探求,以“云寒沙白树参差”的意境来抒写自己的心绪。中国文人写意山水画,不在于求物象的真实再现,在艺术表现上常主张“与其工而不妙,不若妙而不工”。此图疏松随意的笔道所构成的意象,正表现了这种审美情趣。图中前景石坡置瓦屋数间为组,丛树偃仰,疏密穿插,勾点相间,简于枝头而繁于形影,与远近山峦疏略的笔意相照映,笔墨造型甚为概括。画格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妙。但在构图方面,作者以“南宋”山水惯用的格局,恰恰反映了当时“凡作画者,多究心笔墨,而于章法位置,往往忽之”(方薰《山静居画论》),丘壑变化较少的不足之处。

清代山水画坛,人才济济,流派繁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个性和多样化的笔墨情趣。有石涛的湿笔浓墨、石谿的渴笔皴擦、龚贤的渍墨积染、渐江的简笔淡墨、戴熙的以擦代皴等等。而程邃是以枯劲苍老的渴笔焦墨为其基本艺术特色。

此图空间结构平稳而富有生活情趣。如果说山水境界的表达,艺术意趣的追求,不外乎拈得一个“趣”字:笔趣、墨趣、情趣、幽趣、天趣、奇趣……那么程邃那种渴笔焦墨法是以笔趣为胜。他以凝重的秃笔来发挥苍毛中见醇朴,枯渴中有腴润的笔墨技能,笔之正反虚实,机趣所之,生发不穷,可谓“境平而笔奇”,构成了乱头粗服、若不经意的艺术韵致,充分发挥了笔线塑造形象的作用。不论画山画树,笔简法密,皴擦交融,笔由重而轻、由实而虚,墨由饱满到枯竭,笔气联贯,像是信手拈来,时时透露出一种疏朗松透的笔趣来。从此图可以看出作者重笔趣而少用晕染技法,使人联想到如明王觉斯写行草,蘸一次墨,书至枯竭不能再写而后止。此图以没骨法(不用线条的墨块)画远山,用重墨一抹衬出近山,颇为别致。近人黄宾虹说“古人谓山分朝阳山、夕阳山、正午山”,“正午山因阳光当头直射之故,所以近处平坡白,远处峦头黑,因此在中国山水画上,常见近处山反淡,远处反浓,即是要表现此种情景”。这种处理远山方法正反映了作者以朴素的艺术方法来表现自己对特定客观景象的感受。

渴笔山水图

程邃师承巨然、黄公望笔意而自出机抒,评者谓“黄子久(公望)画,如老将用兵,不立队伍而颐指气使,无不如意,惟垢道人(程邃)能之”。《渴笔山水图》属闲适、雅逸的文人画,笔墨自成一派,显示了作者在“情”与“景”结合上形成的特殊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