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风号图》原图影印与赏析

大树风号图

明·项圣谟作

纸本设色

纵一一一.四厘米

横五○.三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画面近处陂陀上古树一株,参天独立。树下一老丈拄杖背向而立,仰首遥望远处青山和落晖,徘徊沉吟,似不忍离去。画右上角作者自题七言绝句一首:“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薄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随时旦暮,不堪回首望菰蒲。”诗情画意,表达出一种沉郁、孤寂、凄怆的思绪。

这幅作品没有记下具体的创作年代,但根据作者另一《山水册》中,画有同一题材、同一构图、同一题诗的“大树图”来判断,此作大约作于清顺治六年(1649)前后。项圣谟非常关心民间疾苦和国家民族的危亡,曾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表达他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感情。1644年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定都北京后大举南侵。清顺治二年,清兵残酷地摧毁扬州之后,进入南京,阴历闰六月攻破了嘉兴府城。项圣谟的堂兄前明蓟守备项嘉谟,带着两个儿子和一妾跳城内天心湖殉节。项圣谟的家里遭到了抢劫,祖父所遗留给他们兄弟的古代法书名画,有的在战火中毁灭,有的为清兵所掠走。项圣谟仅仅背负着他的老母亲,携带着妻和子,逃出了性命。面对国破家亡,项圣谟难以抑制住满腔的悲愤,尤其是异族的残酷统治,更增加了他对故国的怀念,时常借诗画的创作,把它们倾泻出来。《大树风号图》即是他这一时期所创作的这类主题作品之一。

在《大树风号图》里,作者所寄托的国破家亡后对明王朝的怀念,使我们自然地想起了庾信的《哀江南赋》。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梁贵族,在他出使北朝西魏期间,南梁灭亡。《哀江南赋》一开始写道:“粤以戊辰之岁,建亥之月,大盗移国,金陵瓦解,余乃窜身荒谷,公私涂炭……”这情形与项圣谟的遭遇有近似之处,自然要引起项氏思想上的共鸣。赋中又有句道:“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赋中“日暮”、“大树”、“寒风”这些形象,都可以在《大树风号图》诗、画中鲜明地感受得到。很有可能,当项圣谟在孕育、构思这一作品时,曾经受到《哀江南赋》的启发和影响,或者正是有意借此暗藏他要表达的深刻的主题,因为清初的统治是非常严酷的。

大树风号图

《大树风号图》主体鲜明,形象生动,构思别具。画中老树,独立于空旷的原野上,像是阅尽沧桑,饱经风雨。树叶虽经霜雪摧残,飘零罄尽,但硕大的躯干、繁密的枝条,却顽强地傲然挺立,蕴含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何尝不可以理解为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还有那隐隐约约的青山,一抹日落后的残晖,和老人伫立的背影,无不把人带向那遥远的过去,苍苍凉凉,使人产生留恋之感。抚今追昔,使观者也同样心痛欲绝。

作者的笔法严谨,为了缔造老树身躯硕大的体积感,作者突破了传统的审美认识,即画树必须盘曲纠结,所谓“画树之窍,只在多曲”(莫是龙《画说》),图中的树干是挺直的。作者还把画山石的皴法吸收进来,用范宽的雨点皴、短条皴,把树干画得富有立体感,从而增加了厚重之意。项圣谟的绘画,中锋盘旋,既继承了宋人章法、格局、造型的严谨,又吸收了元人的隐逸构思,两者均在这一作品中得到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