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雪霁图
元·黄公望作
绢本水墨
纵一一七.二厘米
横五五.三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九峰雪霁图》,水墨,仅坡脚略染赭黄。自题:“至正九年春正月,为彦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两三次直至毕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一,书此以记岁月云。”钤两印。彦功为班惟志,大梁(河南)人,擅诗文。
在元代,黄公望是山水画变法的重要人物。明朱谋垔说他“自成一家”,“另有一种风度”(《画史会要》),董其昌说他“特妙风格”(《画禅室随笔》)。读了《九峰雪霁图》,还联想到董其昌几句话:“元之能者虽多,然禀承宋法稍加萧散耳。”可以说是抓住元代山水画的要领。“萧散”两字意味着松解了宋画的严谨。倪瓒可称得上“萧散”,而黄公望“稍加萧散”,是恰如其分的。
郑振铎所编《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之四《宋画》上辑,刊有北宋范宽《雪山萧寺图》(团扇)和《雪山楼阁图》(轴),前者笔墨严谨而老辣,是一幅摹仿范宽的北宋画;后者构图完整,也是学宋人的,唯笔力纤秀,恐系后人摹本。但另有一绢本,淡设色的《雪山萧寺图》轴,纵182.4厘米,横108.2厘米,木叶尽脱,古寺深藏,可见严寒景色,笔法雄劲,传是范宽作。和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比较接近,但树干乃用双钩,而黄公望则是一笔单线成树。可见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虽与北宋画风一脉相承,却已抖散了北宋人的谨严密扎,出现了所谓“萧散”的逸趣,这是黄公望晚年山水画的变格,甚有独造处。
《九峰雪霁图》,高岭竞立,层岩耸起,丘壑峣峥,冻树萧瑟,是隆冬腊月,气候严寒的山区景象。运笔、用墨、设色,都很简练精纯,尤其是“空勾”造形,净化了北宋人繁密的皴斫渲染。其散布在各个山巅、村边的冻树寒枝,状如竹根、花须、枯杈,实遥接五代北宋,而出以新意,王时敏谓大痴“神明变化,不拘拘守其师法”(《西庐画跋》),盖已突破窠臼,显出自己的能耐了。清代张庚曾就此图的章法、笔法作全面分析,并写了极好的小结:“是图大痴极经营之作,无平日本色一笔,洵属神化,可直夺右丞、营丘之席。以其纯用空勾,不加点缀,非具绝大神通不能也。”(《图画精意识》)
附带说一说“九峰”。上海市松江区西北平畴的田野间,散踞着一群小山丘,其中厍公山、凤凰山、薛山、佘山、辰山、天马山、机山、横云山、小昆山号称“松郡九峰”,佘山为九峰之冠,但海拔仅有八十多米,黄公望可能游览过九峰,我们观赏《九峰雪霁图》,能不惊叹画家变平淡为神奇的高手腕么?
九峰雪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