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
【释义】
原意指人的视力非常好,能够看清任何微小的事物。后来形容人的目光敏锐,可以洞察一切。
【出处】
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典故】
有一次,齐宣王问孟子:“齐桓公和晋文公都是如何称霸的呢?”孟子便劝谏齐王要实施仁政。
齐宣王接着问:“这有什么道理吗?”
孟子回答:“百姓安居乐业,天下才能够统一,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抵抗的。”“像我这样的君主,可以让百姓安居乐业吗?”齐宣王问。
孟子回答:“可以。”齐宣王说:“为什么呢?”
孟子说:“我见到过君主的仁爱。有一次,您看到厨子牵着一头牛从面前经过,牛吓得瑟瑟发抖。您于心不忍,便下令用一只羊代替牛,这是您的仁心所致。有了这样的仁心,是可以统一天下的。也有人说您吝啬,但我知道您是不忍心。其实从怜悯的角度来说,杀一头牛和杀一只羊,没什么区别。”
孟子接着又说道:“如果有人说:‘我力大无穷,能够举起几千斤重的东西,但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能够看清楚天上飞鸟地上走兽的细毛,却看不到眼前的一堆柴草。’这话您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野兽因为您的仁心得到了恩惠,但是百姓却并没有得到过恩惠,这是什么原因呢?事实上,拿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没用力的缘故;看不到一堆柴草,是因为没去看的缘故;百姓无法安居乐业,是您不愿意实施仁政的缘故。您不实施仁政,并不是因为您不能做,而是因为您不愿意做。”
齐宣王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