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不悔典故故事|九死不悔释义

九死不悔

【释义】

即便死很多次也不后悔。形容意志比较坚定,不管处于多么险恶的境地都不动摇。

【出处】

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典故】

战国时期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出生于楚国的贵族家庭,自幼抱负远大,一心想要报效国家。早些时候,屈原受到楚怀王的重视,曾任职左徒、三闾大夫,辅助楚怀王变法图强。屈原的受宠惹来令尹子兰、大夫靳尚等人的嫉妒,招来小人的诬告,楚怀王便渐渐疏远了屈原。

楚怀王去世后,楚襄王即位。令尹子兰又指使大夫靳尚在皇帝面前污蔑屈原,屈原由此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区。

在此期间,屈原创作了《离骚》,也是我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诗中写了自己的身世、政治抱负以及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其中有这么一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达了对理想和操守的坚持,矢志不渝。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怀着满腔的爱国深情,在绝望和愤慨之中,投汨(mì)罗江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