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 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鉴:镜子。渠:它,此处指方塘。那得:哪能。如许:如此,这样。为:因为。
入选理由:
借水池说话,竟含有人世间、自然界的大道理,这是著名的理趣诗。
诗词赏析 朱熹是说理讲道的学者,他的思维大概随时都在思考事物的道理,潜意识的支配或许他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朱熹是懂得文学形象思维的,所以他的作品即使说道理,也常用比喻和具体的景物来表达,这就有了欣赏的价值。当他要表达学习儒家之道,钻研儒家书籍后明白了道理的快乐的时候,他会用春风吹得百花盛开的形象来表达。他在著名的《春日》诗中写道:“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表面上看是游春之作,写得春风满眼,花光绚丽,其实却是悟道的比喻而已。
从语言层面看,本篇是写池塘的水清澈,蓝天白云的影像映照其中,显得很美。后两句设问自答,为什么池塘的水会如此清澈呢?因为它的水源一直有流动的水注入。这样的事物常理其实不说人们也明白,为什么还用写诗来阐述呢?诗歌的题目就作了解释。题目是“观书”,说的是读书学习,与池塘的水景有什么关联呢?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不读书学习,不断地去吸取新知,调整思维,那么人的知识和思想就会像一潭死水,将会浑浊臭腐;多读书学习,促进思考,就会像池塘有活水源源不断流进来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