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志传》小说简介|剧情介绍|鉴赏

《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志传》小说简介|剧情介绍|鉴赏

一名 《北游记玄帝出身传》。余象斗撰。凡四卷二十四回,成书于明末。有明建邑书林余氏双峰堂梓行本,嘉庆十六年《四游记》本,道光十年《四游全传》本,另尚有小蓬莱仙馆 《四游合传》本等。

书叙隋炀帝时,玉帝设宴会群臣,忽见九重天外南方巽宫刘天君家琼花宝树,毫光灿灿,金花盛开。玉帝欲得此树而不获,闻众神言惟刘氏后代方可享用,遂以自己三魂中之一魂前去投生,名长生,得以朝夕供养观赏宝树。琼花树又名接天树,本有七宝如来附体保护,此时因受不起玉帝后身的供养,前去三清殿向三清天尊请教。三清劝说七宝如来之一化为道士将其引至三清殿,由三清点化。受点化后的长生,隐于中界蓬莱山修行,饥食青松,渴饮甘泉,不觉已二十年。哥阁国王出猎遇长生,知为仙师,遂请至宫中供养。皇后玉堂公主拜见,心生眷恋,戏言愿生子得如其貌,致使长生顿生凡心,得病而亡,皇后亦病死。长生转世为太子,名玄明,又娶皇后转世的李香娘为后,遂了夙愿。玄明登上王位后,上界妙乐天尊化为道人前来指引,因传位太子,独自前往蓬莱山随妙乐天尊修行。后误允其师所化卖桃女结来生缘而破戒,须再投生,重行修炼。又投生为西霞国王之子,在母腹中居三年零六十日方始降生,名玄晃。十五登基为王。又十五年,天尊复来引度,在灵鹫山内修炼。三年后功成上天,朝见玉帝,受封金阙化身荡魔天尊,掌管太阳宫,宫内无神管理已久,天将亦不明下落,玉帝令去凡间收之,乃向妙乐天尊求教,天尊谓其有四十二年灾难未满,须再投胎入凡,又托生净洛国为太子,名玄光。元宵夜出宫观灯,感酒色财气之累; 遇斗母元君点化,又私往武当山修行。历四十年,屡经考验,复归天界,封为玉虚师北方玄天上帝,重掌太阳宫。因下界怨妖二气冲天,又受封北方真武大将军,前往除邪灭妖。武当山有龟、蛇二妖,系玄帝当年脱胎所遗肚、肠成精,贻害百姓。玄帝收伏二妖为水、火二将,又收伏黑煞神赵公明和黑虎精等,引以朝天,得玉帝封为玄天部将,计三十六员。又扬子江有蜗、篾缆二妖漏网而走,玄帝恐其为害,遂指一化身于武当山镇守。永乐三年,又率将击退蒙古兵的入侵,明成祖因下诏于武当山广建庙宇,重塑金身,以昭其功。

这是一篇带有浓厚宗教意识的神魔小说。小说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前九回写的是玄帝的出身及得道,后十五回写玄帝下凡除邪收妖,救苦救难。从内容上看,其思想组成较为复杂,需作一番具体分析。

首先,《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志传》既是神魔小说,又是宣扬教义的佛教故事。它借神佛仙道的描写,来阐发佛教教义。小说的主人公玄帝原是玉帝的三魂之一,因玉帝心起贪欲而堕入凡间,经历了几番轮回,几度修炼,终于功成得道,后又下界除邪收妖,造福百姓。从玉帝的贪心被惩,玄明修炼误允来生缘而再度投胎,到雷琼舍身吞药救得全村性命,以及雪山太子割肉饲鹰,舍身饲虎的这些情节中,分别体现了克制贪欲,不轻然诺,约言必行以及自我牺牲的佛教基本思想。小说中玉帝屡次投胎与佛教的《本生经》故事颇为类似,而雪山太子自我牺牲的情节干脆直接采用佛典。这种对佛教教义的诠释与图解,多少削弱了作品思想的深刻性。

如果撇开宗教意识来看,作者所称颂的那种种美德与明末社会中人欲横流、卑鄙贪残等丑恶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愈是讴歌倡议美,也就愈是鞭挞否定丑,从这个意义来说,作品还是具有一定积极性的。

其次,作者在刻画玉帝形象时,对他进行了世俗化的描写。原来人们心目中庄严神圣的玉帝,在余象斗的笔下却具有凡人的种种弱点。他看到刘天君家有宝树,便起了贪心,为了达到拥有宝树的目的,又不惜将自己的三魂之一去凡间托生。玉帝的形象就失去了超凡脱俗的意味。再者,作为天上最高统治者,他是那样缺乏主子的威严。第一回写他贪心不遂时的种种情态是“不觉放声长叹”,“失声叹曰”,“不觉下泪”,第七回写他处理朝政时常向臣子讨主意,如“玉帝闻奏,问众仙曰”,“帝依奏”,“帝问众仙”等词语,活脱脱将一个软弱无能毫无主见的庸君形象勾勒出来。

敢于拂去笼罩在天上帝王身上的那层神圣的纱幕,并对之加以世俗化的描写,赋予凡人所具有的种种弱点,这在余象斗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这是他作品思想上的一个突破。

第三,如果说作者对玉帝持不满态度,那么玄帝则是他心目中理想君主的形象。玄帝历经磨难,功成得道后,又把目光投向了苦难的人间,关注着人民的疾苦。后来又再度下凡,除邪收妖,救苦救难,将自己与广大人民的命运紧紧连系在一起。正是这一部分的描写,才使玄帝的形象闪耀出动人的光辉,也使作品在宣扬宗教教义外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

玄帝所收服的那三十六员大将,大都在人间兴妖作怪,无恶不作,不是贪色好淫,吃人无厌,就是行瘟放毒,打劫害民,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他们实际上是现实生活中种种邪恶势力的代表。此外,作者还塑造了几个善人形象,如吞药拯救村民的雷琼,义释众囚的孟山,自我牺牲的雪山太子,通过这种善恶形象的鲜明对比,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除恶向善的美好愿望,而玄帝形象也正是他们心目中造福于民众的理想君主。这就表现出可贵的人民性倾向。

从艺术上看,作者是具有一定的组织故事的能力的。鲁迅曾在 《中国小说史略》 中对这篇小说进行这样的分析: “此传所言,间符旧说,但亦时窃佛传、杂以鄙言,……”。的确,小说第九回中当山圣母戏玄武的情节与话本“五戒禅师私红莲”和民间故事 “铁杵磨针”,“心坚石也穿”相类,第二十二回又直接采用佛典《本生经》,如雪山太子割肉饲鹰,舍身饲虎故事。来源不同,但作者却能将它们自然组构成篇,为塑造玄帝的形象而服务。个别情节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如写当山圣母出言相戏太子,太子忿然下山,当山圣母又恐天尊怪罪,先后摇身变成老妪与老翁,点化太子,勉其不要半途而废,终于劝得祖师重返修行。这一段写得十分生动有趣,虽是杂取话本与民间传说,却自然巧妙地将情节串连得天衣无缝。此外,玄帝手下的三十六员大将,也大都为传说中人物,并不属于同一时代,如庞乔是汉献帝时人,刘俊为东晋时人,王贞为唐贞观时人,作者将他们置于同一时代而无破绽,这也体现了他的组篇能力。

但还需指出,在小说的情节组构中,许多故事是雷同而有重复之嫌的。如玄帝得道见帝后,因还有四十二年灾难未满,遂又投胎为净洛国太子,再度修炼。作者写了三个妖精化作女子前来以色相诱,她们总是先扮为不幸或迷路的良家女子,获取太子的同情,再进一步出言挑逗,而太子总是心如磐石,不为所动,情节如出一辙。再如玄帝下凡除邪收妖,或先败后胜,或上天求救,制服妖怪后都付与一粒火丹吞下,使之随行降妖,永不再反,给读者以重复累赘之感。

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小说的前半部是比较成功的。玉帝心贪而无能,玄帝的几次投胎为太子,均因凡心未绝而显得真实可信,这还得归功于作者的一些心理描写,虽极为简单浅陋,但多少拓展了表现人物的视角。后半部与前面相比较,人物形象平面化,玄帝一味地本领高强,只会降妖伏魔,却没有呈现自己独有的个性。

此外,小说的叙述语言比较粗疏平直,每段开头十分之六七是 “却说”两字,显得单调枯燥。文中插入的诗句艺术价值不高,有时几近口语,如 “我在本庵遥望见”,“宫人要我为非事”,“真乃神仙造化”等等,平白直露,毫无凝炼含蓄的美感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