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西游记》小说简介|剧情介绍|鉴赏
又名《绣像批评续西游真铨》,简称《续西游真铨》。不题撰人。凡一百回,首有真复居士序。国内现存该书渔古山房刊本,共有三次刻本:同治七年本;二为同治十年本;三乃不署年月之本。据今人考证,此书的成书年代约在明末。
《续西游记》叙写唐僧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从灵山取经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到达灵山取经之时,如来佛命悟空、猪八戒、沙僧交出各自的兵器——金箍棒、钉钯、宝仗,归灵山神库收藏,永远不许使用。如来又派灵虚子和到彼僧在唐僧师徒回国途中,暗中帮助悟空保护真经。并赐到彼僧一串八十八粒菩提珠子,赠灵虚子一木鱼梆子,作为降妖伏魔的神器。
唐僧师徒取回真经离开灵山。惊动了蚀纸虫蠹妖。蠹妖的三个头领要窃食真经以求长生不老,变成昔年与唐僧师徒相识的寇氏父子三人,后又变幻为养蚕之家,都被悟空的火眼金睛识破。蠹妖恼羞成怒,搬请蛙怪变作两队强人抢夺经担。悟空与师弟三人的兵器已被收缴,挥动手中的禅杖力战群妖。灵虚子和到彼僧暗中相助,用菩提珠子变成大石头打散了抢夺经担的众小妖,又用木鱼梆子变成犀牛角照出了蛙怪的本相。灵虚子和到彼僧驱散了抢夺经担的蛙怪后,又扮作两个客商赠给悟空芸香。悟空用芸香赶走了蠹妖。八戒在赠芸香时,一时贪心,偷拿了一些麝香私藏在身。
老麋妖之孙小鹿脐下的麝香被人取走恹恹成病。老麋妖顺风闻到八戒身上私藏的麝香,误把八戒当作小偷,变一位老叟,趁悟空三人为师父找水之时与众小妖将经包扛走。悟空顺水推舟索性让妖怪替他们挑担出力。灵虚子和到彼僧得知此事,扮作两个僧人与老妖同行,先从老妖那里赚回四个经包,又变成斑斓猛虎吓退了众小妖。然后用两粒菩提珠子变为两个假经包,换回了老妖手中的两个真经包。老麋妖又请古柏老、灵龟老、峰五老和玄鹤老共谋夺经之事。众老妖变成庙宇,八戒上当被捆翻,经担也被老妖抢走。灵虚和到彼再次用菩提珠子将抢走的两个经包换走。悟空不知情由赶到妖洞夺经包,却被众老妖哄骗扛回了变幻成经包的两块大石头。五老妖中四老妖心服佛法,回山修身养性,灵龟老妖跑到赤炎岭上鼓动赤蛇精共同拦截唐僧师徒。灵龟妖吐阴凉之水,赤蛇精喷炎热之火,悟空、八戒、沙僧齐心协力保护真经。在三人就要灭妖之时,灵虚子和到彼僧前来说情,留下了两个妖精的性命。两妖从此冷热相济,阴阳和合,水火相宁,不再滋事。
师徒四人来到黑松林。黑松林中蛇蝮蝎三怪为报赤蛇精之仇抢夺经卷,先骗后偷; 镇海寺众僧曾得悟空搭救迎接唐僧师徒入寺,知取经回,提出要誊写经卷,悟空怕经卷散失不肯,寺内众僧为得到经文,竟然忘恩负义昼抢夜盗;悟空为保护真经时变毒蜂,忽化群猴。蛇蝮蝎三怪将夜晚也来窃经卷的寺内僧人用毒气喷倒,将经担向如意庵转移时被悟空发现。悟空与妖怪和众僧三者之间为夺取真经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如意庵狐妖得知投靠蛇蝮蝎三怪,却被拒之门外,因而怀恨在心; 不想八戒见到狐妖举起禅杖就打,狐妖又生报复之心。狐妖既要报八戒之仇,又要消妖怪之恨,于是在悟空和妖怪之间两方奔走传递消息,时而透露真情,时而谎报军情,真假难辨,以期坐收渔翁之利。最后蛇蝮蝎三怪被真经放出的金光逼走,狐妖被脱凡和尚说破现出原形逃往莫耐山。
狐妖来到莫耐山投奔虎威、狮吼两个魔王。两魔王听信狐妖之言,抢走了经担。悟空假变与妖魔往来的三昧长老,妖魔上当正要将经担交给悟空之时,真三昧长老又来到妖洞,妖魔一时难以分辨,狐妖诡计多端识出了悟空,悟空拔了一根毫毛变成假三昧,真身却一个斤斗打出妖洞。悟空查清了三昧长老的底细,又假扮作三昧手下的道人,从三昧和妖魔的眼皮底下挑走了被抢走的经担。两妖魔不肯善罢干休,遂写家书请来凤管、鸾箫两个魔王前来助战。她们原与虎威、狮吼是两对夫妻,已经分道扬镳,因与唐僧师徒相斗利益相同,此时又破镜重圆。两对魔君夫妻的朋友陆地仙为了骗取经文也加入了这场争夺,经过几个回合的斗智斗勇,悟空、八戒、沙僧在灵虚子和到彼僧的帮助下,斗败了妖魔。接着唐僧师徒路遇三尸魔王和七情、六欲两强人。七情、六欲与凤管、啊鸾箫是旧相识,要为凤管、鸾箫雪耻,伙同三尸魔王将众喽罗分作三队,摆开阵势拦在山岭,悟空大战三尸魔王,唐僧诵经点化了七情、六欲,三尸魔王畏惧真经神力,逃向他方。
唐僧师徒过黯黜林、饿鬼林、狂风林、霪雨林、蒸僧林、臭秽林、迷识林、三魔林。蒸僧林中的六耳魔是已被悟空打灭的六耳猕猴的魂灵。三魔林中的消阳魔、烁阴魔、耗气魔,是牛魔王的后裔。狂风林中的啸风魔,黯黜林中的阴沉魔,饿鬼林中的独角大王,则在等待僧人点化。悟空与八戒等在灵虚子、到彼僧帮助下破了妖魔之法。
唐僧师徒路过平妖里时,听说民女陈宝珍被隔界寂空山妖怪乌鱼精摄入妖洞,悟空在八戒的配合下,用调虎离山、引蛇出洞、偷真抵假三条妙计,把陈宝珍从妖洞中解救出来。在西梁女国,灵虚子和到彼僧乔装美貌男子,转移视线,使唐僧师徒躲过了女古怪的纠缠。渡有子河,悟空入水换回被老鼋夺走的菩提珠子,唐僧劝化了做水贼和山贼的九兄弟。朝元村中金木水火土五行失调,成精作怪扰乱村民,悟空挨家串户念动梵语平复了精怪,五行五气调元村民安居乐业。唐僧师徒登山玩景之时,沙僧在一妖洞中发现智渊寺长老被含灵怪压在大石板下,悟空将长老救出,又与妖怪打赌比神通,降伏了妖怪。福缘君、善庆君幻作隐士隐居山林与美蔚君妖狼狈为奸,要吃僧人求长生。悟空指破福缘君的前身是花果山上一猕猴,饶它回山修身养性。善庆君和美蔚君又去游说孟浪、慌张二魔。悟空为了对付众妖魔,先变做一个美貌女子迷住妖魔,接着用毫毛变成两把板斧,把妖魔的板斧换过来。孟浪、慌张二魔无计可施,只好去联合六鲲兄弟魔王,悟空凭着无穷变化,在四大神王的帮助下战败了众妖魔,保护真经继续赶路。悟空终于灭了机心,当鼯精和蝠妖企图骗经夺经,悟空不再与妖怪争斗,而是念动梵语收降了妖魔。唐僧师徙护送真经回到大唐,唐太宗亲自迎接,师徒四人同回灵山,善功圆满,成了正果。
《续西游记》通过对唐僧师徒四人回国途中与妖魔展开的保护真经和夺取真经的斗争的描写,反映了大乘佛教 “明心见性”之义理,这是全书的主导思想倾向,同时书中还宣传了佛法无边和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思想。书中第五回作者借两句题诗发表议论:“试问前因何是正,但教性见与心明。”作者把唐僧师徒与妖魔的斗争看成是唐僧师徒与妖魔共同消除不净之根因,回复到本性清净,达到明心见性的过程。
全书在情节的安排上,大多以唐僧师徒动了 “机心”触动妖魔,引起妖魔的怒心、嗔心和贪心,因而抢夺经文开始,接着是悟空运用 “机心”与妖魔斗智斗勇,挫伤了妖魔的元气,最后往往是在如来派出保护真经的天虚子和到彼僧的帮助下制服妖魔。有时是神王、菩萨出现收伏妖魔,也有时是唐僧念动真经感化妖魔。悟空在降妖除怪的斗争中也灭了种种机心。书中所说的“机心”,就是佛家所谓贪、嗔、痴、爱的欲念,以及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的外在情景。第五回中唐僧从灵山取回真经,动了吟咏之心,遂命三个徒弟与他联诗一首,这本来是正常的愿望,不料却惊动了蠹妖,引起它们的窃经贪经的邪念。这是唐僧师徒离开灵山后第一次遇到妖怪,同时也很能代表其它回目写唐僧师徒遇妖怪情节安排上的特点。这样安排情节意在表明不净根因是引出妖魔争斗的根本原因。书中有的情节分明已交待是妖魔或他人已预先设计夺经文,却又强拉硬扯地在情节安排上又转为起因在于唐僧师徒中某人动了机心。例如七十四回结尾处已交待: 车迟国古寺中的住持听说唐僧取得真经归来,为了使寺庙的香火兴旺,大斋醮常年不断,企图从唐僧那里谋夺一卷经文在寺,于是设下借刀杀人之计,挑唆鼓动桃柳村王家的不务正业的十兄弟,借助他们的力量强抢经担。这分明是寺中住持有邪念在先,且已周详预谋,然而在七十五回开始时却作了这样的情节安排: 八戒和沙僧摇船时把船撑歪了不能进港,八戒发急,悟空发笑,作者便借灵虚子和到彼僧的对话突出唐僧师徒动了喜怒之心,定然惹出妖魔,书中还在此处借诗句发表议论:“灵台既有损,妖魔自外侵。”果然王家兄弟趁悟空等人不备把船撑走,带走了船上的经卷。为了宣传佛家义理,竟如此强附! 类似的宣教更多地表现在书中的场面和情节的具体描写中:
第五十一回有这样一段场面的描写: 唐僧师徒在某士人家借宿,士人听说悟空的平妖之事,对悟空非常恭敬,夸他有神通本事。八戒见状顿起嫉妒不平之意,也在一旁争长竞短夸说自家本事,沙僧也附合八戒之意。只因八戒起了这不忿之意,过迷识林便迷失了本性。作者接着又作了如下的情节描绘: 八戒为了与悟空争本事,前去迷识林探听迷识魔的情况,被迷识魔一口气喷来,迷失了本性,别人对他提起过去未来甚至取经之事,师父和师兄弟等人,他也全然不知。只因八戒起了不忿之机心,所以受到了惩罚。后来悟空对他提起“如来真经”,他才顿然醒悟。这样的彻悟很符合禅宗的“顿悟”之说。如同书中其它许多情节一样,悟空几乎每次同妖魔斗争都是难分上下高低,最后战胜妖魔不是依靠如来派来的灵虚子和到彼僧的大力协助,就是有神王、菩萨出现,再不然就是借助真经的力量。灵虚子和到彼僧是佛的代表,菩萨、神王与真经也同样是佛法的象征。无论是悟空战胜妖魔,还是八戒此时的“顿悟”,或者是妖魔的幡然悔悟立地成佛都是依靠佛法的力量。换言之,要消除悟空与妖魔斗智斗勇的机心,八戒的世俗欲念、妖魔的邪念都要依靠佛法的力量。
《续西游记》的思想倾向还表现在人物的描写上,最为突出地表现在主人公孙悟空身上。在《续西游记》 中,孙悟空与妖魔斗争,虽然有着腾挪变化的本领,神奇莫测的机智,但与其说这是悟空这个人物性格的表现,还不如说是情节发展的需要。作者对悟空降妖伏魔的勇敢机智很少持赞赏态度,而是多有贬斥之意。书中不仅常借灵虚子和到彼僧之口指责悟空与妖魔斗智斗勇是动了“机心”,而且在实际的描写中也有所反映。例如六十二回至六十三回中比丘僧在与巫人的争战中,八十八粒菩提珠子散落,被老鼋抢走一粒。悟空下水找寻,先后变成水鼠、小妖、老和尚,并在心中暗自设了上、中、下三条计策。这本是运用智谋与妖魔争斗,但因是“机心”,却被本来没有什么神通的老鼋及小妖们认出识破,经过几个回合,悟空虽用尽心机,终究未能从老鼋手中夺回菩提珠子。最后还是真经显灵,放出万道霞光,将老鼋及其共同作恶的兄弟二鼋照得形消精散,把菩提珠子供献在真经前,才算解决了问题。尽管悟空勇敢善战、机智多变,在与妖魔的斗争中却总是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到是如来派来保护真经,始终跟随唐僧师徒左右的灵虚子和到彼僧两人在降妖伏魔之时,却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在一些章节中,灵虚子和到彼僧两人成为实际上的主角。第四十九回至五十一回平定臭秽林即是明显的一例: 臭秽林的小妖拦路用秽物打人,悟空从一开始就一筹莫展,幸亏灵虚子和到彼僧变成神龙和猛虎,各显神威,才破了小妖之法。作者主张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书中的灵虚子本来便是位在家修行的僧人,称作“伏婆塞”,后又拜一道者为师学变幻之术。作者安排这样一个亦僧亦道的灵虚子协助唐僧师徒保护经义,绝非出于无意,而是敬僧重道之心的表露。书中除了妖魔外,其它人对佛道从无轻慢之心。纵然是妖魔,虽因机心引起邪念抢夺经担,但一条僧道点化,真经显灵,他们马上幡然悔悟,弃恶从善,恢复本性,宣扬“三教合一”的思想。
《续西游记》 所反映的明心见性、儒释道三教合流、佛法无边等思想内容,是 《西游记》的某些思想内容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当时的社会思潮的反映。
真复居士在 《续西游记》 的序言中说: “前记 (指 《西游记》,本文作者注) 谬悠谲狂……作者犹以荒唐毁亵为忧。兼之机变太熟,扰攘日生,理舛虚无,道乖平等。继撰是编,一归铲削。俾来去各有根因,真幻等诸正觉,起魔摄魔,近在方寸。”真复居士认为《西游记》是一部“谬悠谲狂”、“荒唐毁亵”,对神佛大不敬之文章,而《续西游记》的作者对此深感忧虑,他创作这样一部神魔小说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俾来去各有根因”的佛家义理,以抵消《西游记》,“机变太熟”的影响。对于 《西游记》 中不符合佛法之处要“一归铲削”。从两部书的内容看,应当说真复居士的结论是十分确切的。《西游记》和《续西游记》就其总体思想倾向看是大相径庭的。
《续西游记》中明心见性思想是明代社会思潮在小说创作中的折射。明代是理学大倡的时代,理学是在佛教特别是禅宗与华严宗的影响下形成的,它是中唐以来“三教合一”的巨大潮流的产物。“三教合一”就是“以伦理纲常(儒家性理) 为核心,通过心理的自觉修养 (禅宗明心见性) 和生理的自觉保养 (道教的养性全命) 等形式,形成的追求道德完善、重视内省反思、善于调善保健”(见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289页),也即以儒家的伦理为核心,辅以佛教的 “治心”,道教的 “治身”的一种思想文化意识。理学中陆九渊的 “心学”一派更明显地受到禅宗的影响。明代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的学说,虽标榜反佛,但多取禅理。明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思想文化领域随之出现了思想解放的潮流。其代表就是发展了王阳明学说的泰州学派,以及李贽和公安三袁。他们强调人性平等,肯定个人价值,其思想理论基础的“心即理”,正是有取于禅宗的“明心见性”的心理学说。《续西游记》“明心见性”的主题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思潮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形成的。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续西游记》在艺术上最成功的是它的情节。首先,从全书的情节发展来看,是由上一个事件引起下一个事件,环环相扣,事事相因。如第八回写灵虚子和到彼僧为了帮助悟空驱走蠹妖,赠给他芸香,八戒在旁看到还有麝香,动了贪心,私藏了一些麝香,由此引起了老麋妖为小鹿孙报仇的情节。又如: 八十回中美蔚君和善庆君两个妖怪被悟空和八戒打败,美蔚君被悟空压在山石之下,后被灵虚子和到彼僧将山石揭起,放了他的性命。善庆君却化作一只白鹤飞到孟浪、慌张之魔所在妖洞,慌张魔本想拒而不见,孟浪魔早就有心打听唐僧师徒的消息,夺取经卷,乃劝说慌张魔一起出洞迎接善庆君,引出了下面八戒因贪吃和贪色被妖怪捉住的故事情节。作者这样安排情节,使全书的故事情节呈现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波已平,一波再起的特点。
全书在情节安排上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故事情节的铺垫。如第一回到第二回的内容,介绍灵虚子和到彼僧的来历和身份,作者之所以整整用了两个章节描述他们特别是灵虚子的经历,就是因为他们是书中的两个重要人物,如来佛派他们一路上跟随唐僧师徒,降妖伏魔、保护真经。这两个章节的情节内容便是为全书的情节发展作铺垫。作者在灵虚子身上花的笔墨较多,因为他是书中的一个特殊人物,具有亦僧亦道的身份,是作者宣扬“三教合一”思想的需要。再如:三十八回开始,写把守兵器神库的神王忽然听得神库内兵器乱响,上殿参见如来,如来料定孙悟空就要来索取金箍棒,于是命神王将收缴的金箍棒、钉钯、宝杖归还了兵器原来的主人,不给悟空、八戒、沙僧再使用这三件兵器的机会。这个情节篇幅虽然不多,但却预先为下面悟空三次来盗金箍棒未成的情节作了铺垫。由于作者注意情节的铺垫和交待,因而使全书具有情节联系紧密,结构周严的特征。
从情节的具体描写和穿插来看,写得曲折有致、细致多变。不少情节的描写,细节的描绘都达到了“摹拟逼真”的境地。如第二十五回,描述孙悟空、灵虚子、到彼僧与虎、狮、鸾、凤两对魔君夫妻斗法的情节。作者先写悟空变成一个曾与妖魔有旧的隐士陆地仙,前去诓骗妖精,却被妖精一句话说得心虚,以为妖精已经识破了自己,忍不住露出了本相,飞走出妖洞外。这是第一层曲折。接着又写凤管女妖,摇身也变了个陆地仙,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反过来又去捉弄悟空,却被悟空慧眼识出,识破妖怪,掣禅仗劈面就打,女妖气怯,飞星走了。这是第二层曲折。殊不料,如来派遣暗中保护唐僧四人的灵虚子见他们变来变去,不觉技痒,也变成陆地仙迎上路来,凤管女妖只当是真隐士来了,自觉羞愧没趣,现了原形,飞奔回洞去了。灵虚子不仅瞒过了女妖,甚至连悟空也一起瞒过。这又是第三层曲折。在短短的小半回书中,接连写三人都变成陆地仙诓骗对方,却不使人感到丝毫的重复累赘,反觉新奇有趣,令人不得不赞佩作者的尺水兴波技法,曲折变化妙笔。
第二十三回写狮、虎、凤、鸾两对魔王夫妇变化了本相,前去相见的情节也非常有趣。狮吼和虎威两个魔王原来因不堪忍受凤管和鸾箫两个女妖的泼辣凶悍,离开她们,到另一座山占山为王。因要与唐僧师徒作对,要再度联合凤、鸾两女妖,于是写家书约定在莫耐山重会。不料想凤、鸾两女妖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回心转意,乃变作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丑婆相见,以探听虚实。狮、虎两魔王怕的是主动相认,失了体面,今后仍然要受气,于是变成两个十七八岁的白面郎君。双方相见不相认,都将对方错认为不相干之人。这一段故事情节表现出了两对魔王夫妇的复杂的内心,微妙的关系,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四个魔王的性格表现此时都富有人情味,因此使人感到不是那么可憎,而是有一些可爱。
书中还有许多情节也写得精彩动人,如: 第三十回,唐僧等人碰到 “七情”、“六欲”一伙强人,八戒被捉了过去,正在无可奈何之际,悟空变成一只苍蝇,飞到八戒耳边提醒: “八戒何不弄个神通,到此还依老实!”八戒依计而行,趁“七情”强人走近之时,八戒把自己脸一抹,即变了七情模样,悟空见八戒变了七情,便把七情喷了一口气,变成了八戒,那众喽啰认错了,一齐上前把七情变的八戒乱打。七情越是叫“我”,那喽啰越打,道:“不是你是那个!”打得七情往寨前走,八戒变的七情在后面又叫喽啰着实打。那寨前喽啰见了,又齐齐乱棒打来。八戒变七情,七情变八戒,且不说其间寓意如何,只如此变来变去,亦可谓妙趣横生,同时也显示了猴儿的机灵多智与老猪得势不饶人的性格。
《续西游记》中,由于对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的兵器被如来收缴,他们手中只有挑经卷的木棍。因此,当各路妖魔前来纠缠争战时,斗勇往往难以奏效,而只能斗智,只能靠“机变”去取胜。在这里,作者实际上有意把自己推到了一个极为难堪的创作境地。但反过来说,孙悟空无用武之地了,作者却恰恰能在极有限的圈子内施展浑身解数。正是在这种极其难堪的情况下,作者以其机巧灵活,游刃有余之笔,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这充分显示了作者艺术构思之巧妙与描慕事物之能力。重视情节的描写是《续西游记》最为显著的特色,但也是它最为明显的弱点。过于重视情节的构思,则 “匠”气太重。与《西游记》相比,它的弱点正在于缺乏《西游记》所具有的那一种浑成之美,更缺乏《西游记》作者在推动情节时所具有的那一种挥笔如椽,大起大落的胸襟气魄,以及由此而充分展示的英雄孙悟空那种一往无前,睥睨万物的豪迈气势。
值得提出的是,《续西游记》的有些情节内容包含着哲理意味,如第二回,如来要派遣灵虚子前去协助悟空保护经文,因试灵虚子的法术,让灵虚子变大又变小,变幻之术尽被如来看破,如来就此发表了一番至大至小的议论,蕴含着引人深思的哲理内容。第十二回写妖魔把两包经卷夺走,悟空前去讨取,因动了自夸之心,被妖怪哄骗,扛走了大石头变成的两个经包,悟空背着大石块,越走越觉沉重,暗寓娇傲自大能使身上背的包袱越来越重,其中的哲理意义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