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小说简介|剧情介绍|鉴赏

《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小说简介|剧情介绍|鉴赏

又名《杨家府传》、《杨家通俗演义》、《杨家将演义》。明嘉靖前后无名氏撰。万历年间秦淮墨客 (纪振伦) 校阅,烟波钓叟考订。八卷五十八则。现存最早版本为万历三十四年 (1606) 卧松阁刊。

又有《南北两宋志传》。其中 “北宋志传”据《杨家府传》改写而成,十卷五十回,单行亦称 《杨家将演义》。《南北两宋志传》 有万历版本三种,分别托名为陈继儒、研石山樵或 “大本先生” (疑即熊大木) 校订。



北宋杨业征辽捐躯,历史上确有其事。他的儿子杨延昭边关抗辽,孙子杨文广镇守边境,《宋史·杨业传》都有记载。

这是一个典型的军人世家。自北宋建国以来,辽邦始终是北方大患。宋辽的边境冲突绵延百年之久。在这种情势下,杨家将抗辽的事迹便遍传于中原百姓之口。杨文广在世之日,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就写道:杨业“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 ‘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 《供备库副使杨君 [琪]墓志铭》)。南宋遗民徐大焯著《烬余录啊》,其中提到杨业“世称杨令公”、“杨业及诸子奋死救驾”、“为权奸所陷”、“七子”、延昭有子名 “宗保,官同州观察”等等,“世称杨家将”。当时,《宋史》 尚未修订,“杨家将”早已名闻遐迩了。

杨家将故事最早见于文艺作品的,南宋有话本 《杨令公》、《五郎为僧》( 《醉翁谈录》载目),元代有杂剧 《昊天塔孟良盗骨》、《谢金吾诈拆清风府》(《元曲选》)。从这些资料上看,杨家将故事在宋元间已大体定型:宋太宗莫州被围,杨令公父子曾奋死救驾于辽军之中; 杨业被“权奸”潘美陷害,殉节于雁门关,尸骨遭辽军凌辱; 其子杨五郎愤而离俗,到五台山出家为僧; 杨六郎镇守三关,携部将孟良潜入辽境盗取父亲尸骨;杨五郎仍是“杀人和尚”,曾救援六郎,大败辽兵;枢密使王钦若里通番邦,破坏抗辽,杨府和六郎继续受害,等等。所有故事的中心都围绕抗辽的民族战争和朝廷内部的忠奸斗争展开。前方以杨业父子为代表的忠臣良将为国为君赴难,后方以潘、王为代表的奸臣釜底抽薪。全部故事均呈现着悲剧的基调,情绪激昂,色彩悲壮。

这样的基调,与宋元间异族入主中原的历史氛围相适应,体现着时代精神。北宋、南宋王朝三百年间始终屈辱于辽、金,最终为元蒙所灭。元代将近百年,汉族民众的心理压抑,仍然蒙受着精神的耻辱。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通过对本民族悲剧英雄的怀恋与赞颂来寄托情思,也通过对本民族罪人的揭露与抨击来发泄愤慨。于是,壮志未酬的杨氏家族被尽情地美化,平添了激荡人心的更多的传奇色彩。作为对立面,临阵失误的潘美和主和的王钦若这样两位历史人物,被加以种种卑劣的品质,成为反面典型。

明代通俗文艺趋于繁荣,杨家将故事愈加丰富。除民间曲艺、戏曲外,宫廷内府本杂剧有《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杨六郎调兵破天阵》、《焦光赞活拿萧天佑》存世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适应明代政治的需要,这些作品加大了忠奸斗争的比重和“忠孝节义”的伦理色彩。例如《八大王开诏救忠臣》以主要篇幅强调潘、杨两家的世仇,侧重于叙述奸臣潘仁美公报私仇,用 “一百单八箭,七十二箭透腔”射杀回营搬兵的杨七郎。朝廷上忠奸对立,忠方有八大王、寇准、呼延赞、党彦进等维护杨家,奸方有潘仁美、副帅贺怀简、刘君期以及权臣雷廷干、殿头官等迫害杨家。主题是颂忠抑奸。《杨六郎调兵破天阵》 则集中在王、杨两家的矛盾上。主和的奸臣王钦若及其女婿谢金吾寻衅迫害杨府后人,杨六郎携部将焦赞私下三关,焦赞怒杀谢金吾,主战的忠臣寇准、呼延赞力保杨家,终于大破辽军的天阵。在这些作品里,杨氏家族的荣辱关联到宫廷上层的忠奸之分,同时反复强调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

明代杨家府题材所侧重的忠奸内容,与当时的历史氛围亦相适应。明王朝大局已定,民族矛盾渐渐下降到次要地位,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势之争一度激化。明太祖朱元璋出于稳定朱家王朝的需要,排斥异己,杀功臣、杀贪污、杀文人。他搞了两次全国性的大狱——文臣 “胡党” (左丞相胡惟庸) 案,武将 “蓝党”(大将军蓝玉)案,两案共株连处决五万余人。随后燕王朱棣篡建文帝位而为明成祖,又设“建文奸党案”,抄杀建文帝手下忠臣,恢复锦衣卫刑讯,建立东厂特务机构。此案一直延续到明神宗万历年间,其间有一百七八十年。明代忠奸斗争反复无常,唯以当权帝王的意志为准则,忠孝节义之道大肆泛滥。在这样的氛围下,杨家将故事染上浓重的忠奸伦理色彩是不足为奇的。

然而它并没有失去民族斗争的悲壮基调。尤其在明代中叶以后,边防失修,外患频仍。正统年间 (1436-1450),北方蒙古贵族进犯边境,一度打到京师(北京),连明英宗都当了俘虏。嘉靖年间(1522-1566),北方蒙古族依然连连入境,东南沿海又有倭寇攻陷州县,长年不得平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朝中战、和两派的斗争十分尖锐。由于朝政腐败,宦官、奸臣擅权,主战的民族将领于谦、俞大猷等反被冤死或入狱。边患的阴影始终压迫在人们心头。闻鼙鼓而思将帅,值乱世而念明君,人们自然会怀念不屈不挠的抗敌英雄,痛斥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于是,杨家将的业迹更加可歌可泣。

嘉靖前后,说古通今、士马征战的历史性演义一时并出,蔚为大观,无不具备忠奸观念和大汉正统思想,如 《三国演义》、《列国志传》、《全汉志传》、《东西晋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演传》、《大宋中兴岳王传》、《皇明开运英武传》等。它们均以“演义”、“志传”为名目。《杨家府演义》应运而生,居然被当作北宋演义的代表而改写为 《北宋志传》,这是有特殊意义的。

演义虽然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是由于民间长期相递传说的缘故,更多地加上了铺饰、夸张和虚构,甚至神妖杂出。就中心主题而言,它主要叙述北宋军人世家杨业数代人前仆后继抗辽、平南、征西的英雄业迹,同时以杨氏家族的荣辱遭遇反映宫廷内部错综复杂的忠奸斗争。

故事的脉络是比较清晰的,它可以明显地区分为四个大的段落:

一、太祖、太宗朝: 杨业父子归宋、抗辽——同时体现潘仁美与杨府之争。

二、真宗朝: 杨家第二代、第三代三关抗辽 (六郎、五郎、四郎及杨宗保等)——同时体现王钦与杨府之争。

三、仁宗朝: 杨家第三代、第四代征南蛮 (杨宗保及杨文广等) ——同时体现狄青与杨府之争。

四、神宗朝: 杨家第四代、第五代征西番 (杨文广及杨怀玉等) ——同时体现张茂与杨府之争。小说以杨怀玉率家入太行山归隐告终。

梗概如下: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受禅称帝,亲自征伐北汉和辽。北汉名将刘继业号称“令公”,与其妻佘令婆屡挫宋军。太祖不克而返,病终前嘱其弟赵光义:他日破北汉,当重用继业,授以兵柄。

赵光义登基,为宋太宗。太宗遵太祖遗嘱,前往五台山降香,同时征伐北汉。刘继业、佘令婆力保北汉主,令婆箭射宋帅潘仁美落马。宋军围困太原,北汉主降,下诏命令继业亦降。太宗赐刘继业改名为“杨业”,犒赏之。

杨业父子护卫太宗到五台山降香,驾回幽州歇息。辽军闻讯,兵围幽州城。杨业第四子杨延朗假扮宋王出北门诈降,刺死辽将韩得让而被俘; 长子杨渊平射死辽帅天庆王而遇害; 二子延广被辽兵射落马下,众军蹂踏而死; 三子延庆被一阵短剑乱砍身亡; 五子延德不知下落。唯杨业与六子延昭、七子延嗣由南门保驾脱险。太宗感其忠诚,封赠杨家,并赐建清风无佞天波滴水楼加以旌表。

辽兵犯境。太宗命潘仁美为帅、杨业父子为先锋征剿。潘仁美挟私怨,欲报昔日一箭之仇。陈家谷之战,潘违约撤军,陷杨业父子于狼牙谷。杨七郎突围到潘营搬兵,被潘捆缚,乱箭射死。六郎单骑出谷求救于胡延赞,已不及。杨业在李陵庙碰碑而死。

六郎进京辨冤。忠臣八大王荐党进捉拿潘仁美,由寇准设计赚得潘之口供,潘被贬往雷州。六郎在途中斩杀潘仁美,遇赦。

太宗崩,真宗即位。辽邦奸细王钦阿谀之,被封为枢密使。王密报辽主萧太后,辽军犯宋。宋辽双方在晋阳比武,杨府六郎及八娘、九妹击败辽将,真宗授六郎为高州节度使。六郎巡检境内,得“花刀岳胜”镇守佳山,又三擒可乐洞寨主孟良,擒服芭蕉山首领焦赞,均收为部将。真宗授以三关都指挥使,诸将同镇三关,以防辽兵。

八月中秋,六郎思亲,耿耿于失落在辽邦的令公尸骨。孟良化妆为渔夫至辽境洪羊洞盗骨,又偷得萧太后骕骦马归营。萧太后进兵犯境,六郎迎敌。宋军被困于双龙谷。孟良至五台山请削发为僧的五郎相助,五郎欲得八大王之骏骑为战马。孟良回京,与九妹盗得良驹“万里云”,同归营寨。五郎率头陀兵助六郎。九妹女扮男装,化名胡元,入敌营为将,被囚于幽州。五郎扯起“西番头陀”旗号佯助辽军,救得九妹,大破辽兵。六郎将万里云送还八王。三关之威震动幽州,边患少息。

王钦恼恨杨府抗辽,遣副使谢金吾寻衅,并进谗言于真宗,欲毁拆天波楼。六郎私下三关探母。焦赞随之,怒杀谢金吾。真宗降罪,六郎被发配汝州,焦赞被充军邓州。王钦欲取六郎首级,汝州太守张济以死囚代之。六郎潜归无佞府。三关闻六郎遭害,各自星散。岳胜、孟良反上太行山当草头天子。邓州焦赞逃落江湖。

萧太后趁机起兵。王钦愚弄真宗到铜台观看“天降琼浆甘露”,君臣被围。八王突围至无佞府请六郎复出,六郎找回焦、孟、岳旧部,兴兵救驾。辽军败,六郎复镇三关。

蓬莱山汉钟离、吕洞宾二仙下棋,谈南朝龙祖 (宋王) 与北番龙母 (萧太后) 交兵之事。吕不服天意,下凡助萧太后。时值真宗起兵复铜台之仇,吕化名 “吕岩”为萧后军师,借西番五国之兵,在九龙谷摆下七十二座天门阵。六郎明下三关对敌,不识阵图。其子杨宗保得擎天圣母娘娘神授兵书,识得此阵。阵全难破。六郎急而得疾。钟离仙点喻宋营: 治疾要用龙祖须、龙母发。孟良入辽,找到被招为驸马的杨四郎,得萧后之发。又往五台山请五郎。五郎欲得降龙木为斧柄。孟良与杨宗保前往木阁寨取之。寨主穆桂英擒宗保,寨中结亲。宗保返营,六郎怒。穆桂英引兵擒六郎而释之,遂为翁媳。五郎至九龙谷。诸将大破天门阵。钟离收回吕洞宾。

王钦与萧后密谋,诳八王等十大朝臣至飞虎谷盟谈,围之。辽邦杨四郎暗助粮草。六郎、五郎引兵而救。有河东令公之孙女重阳女曾许配六郎,假装率兵助辽,与四郎会合。二人配合六郎,里应外合大破幽州。萧后自缢,王钦被处死,杨府重圆。

真宗大封征辽将。孟良因昔日所盗杨业之骨是假骨,复往幽州望乡台取真骨。焦赞嫉功,亦往。孟误杀焦,自刎。真骨由巡军捎回。六郎忧伤成疾,与八王先后病故。

仁宗朝,广西邕州有侬智高叛宋,自称天子。狄青挂帅出征,不敌。老年杨宗保率子杨文广、女杨宣娘征之,得胜班师。仁宗将长善公主许配文广,又命文广赴焦山夺回被劫之宝物,赴东岳进香还愿。文广屡次被擒于山野女将杜月英、窦锦姑、鲍飞云,先后与三女结姻。又得东岳圣帝所赐仙桃,能白日飞升。狄青嫉杨家,进谗加害,并遣刺客行刺宗保。宗保识破红尘,病终时嘱文广提防。文广化鹤升天,惊死长善公主,此后念佛看经,隐居不出。

神宗朝,西番新罗国王得西夏能人张奉国。号“八臂鬼王”,善法术变化,兴兵犯宋。老年杨文广复出,与其姐杨宣娘、四子杨怀玉及杨门十二寡妇征西,以道法大破西番。因朝廷昏暗,奸相张茂擅权加害,怀玉杀死张茂,举家归隐入太行山而去。

总体上看,《杨家府演义》融汇宋元以来广泛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对旧有题材有所突破,同时也使杂散的故事趋于完整和定型。它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杨家将题材中的一块重要碑石,也是后世同类题材小说、评话、曲艺、戏剧的主要蓝本。演义一出,杨家将故事几成定局。《北宋志传》虽有所改动,也不过“收集《杨家将》等传,参入史鉴年月编定”(万历本《北宋志传》序)。换句话说,只是按照史鉴年月,纳入若干历史事件,删除一些荒诞情节,主要人物和情节未曾大动。至于后世的杨家将作品,如清代《天门阵演义》、《杨文广平闽全传》、《后续大宋杨家将文武曲星包公狄青初传》,清宫大戏《昭代箫韶》、《铁旗阵》,以及民间地方戏曲中数以百计的杨家将剧目,乃至近现代广为人知的 《百岁挂帅》、《十二寡妇征西》、《三岔口》、《挡马》、《辕门斩子》、《穆桂英大破洪州》、《杨门女将》、《雏凤凌空》和影视剧《杨家将》等等,无不由此而生发。

明代《杨家府演义》首先强调了杨家将前仆后继、奋勇捐躯的抗敌精神。演义中的杨家将不再局限于杨业、五郎、六郎这样几个个别的英雄形象,而是刻划了包括杨氏家族全部妻子儿女在内的英雄群体。

按正史记载,杨业诸子只有延昭镇守边关,其余各子默默无闻,无非在朝廷里担任侍卫,或供奉官——“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宋史·杨业传》)。小说则赋予杨氏五代所有成员以不屈不挠的英雄主义传统。幽州救驾一节,大郎、二郎、三郎英勇献身。狼牙谷之战,杨业、七郎殉节疆场。六郎继承父业三关抗辽。遁迹佛门的五郎和被俘的四郎也依旧在危难之中寻机报国。宋军被困双龙谷,有九妹化妆闯幽州。辽邦设立阴森可怖的天门阵,有少年杨宗保临阵破敌。宗保之后,杨文广、杨宣娘姐弟相继出征。文广年迈,又有杨怀玉四兄弟奔赴战场。这样,杨氏门中男女老少矢志报国的抗敌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

家族的精神即民族的精神,小说的校订者秦淮墨客在序言中激昂慷慨地点明了这种精神:



令公投矢降太宗,公而忘私,业以许国。狼牙一战,愤不顾身,英风劲气,真足寒其心而裭其魄。

丈夫泯泯而生,不若烈烈而死。故不忧其身之死而忧其后之无人。自令公以忠勇传家嗣,是而子继子、孙继孙,如六郎之两下三擒,文广之东除西荡,即妇人女子之流,无不摧强锋劲敌以敌忾沙漠……噫,则令公于是乎为不死。彼全躯保妻子者,生无补于君,死无开于子孙,是与草木同朽腐者耳,安能凛凛生气荣施之若此哉!



秦淮墨客的慷慨之情也是愤懑的呼喊。所谓 “贤才出处,关国运盛衰”,他针对明中叶以后奸佞当权、外侮不断的局势,借杨家将故事大骂 “全躯保妻子”之辈,意味深长地说:倘若 “将相调和,中外合应 (按:指朝野一致),其不足树威华夏!”“奈何三捷未效而制肘于宵人(按: 指小人)之中制,竟使生还玉关之身,徒为死报陛下之血。良可惜哉! 良可惜哉!” ——其感慨与忧虑,乃民心所叹,也是演义创作的根本契机。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 演义引人注目地出现了一系列杨门女将。有杨令公就有佘令婆,有七兄弟就有八娘九妹,有杨六郎就有重阳女,有杨宗保就有穆桂英,有杨文广就有姐姐杨宣娘,以及山寨之妻杜月英、窦锦姑、鲍飞云。杨府男儿的妻子几乎都是山野之女,其中杨六郎虽有宗室柴郡主为配,杨文广虽有长善公主为婚,可是这两位皇家闺秀并不起眼,长善公主甚至被惊吓而死,以至于另以能征善战的重阳女、杜月英等相配。好看的不如能干的,质朴而实际的民间生活经验打破了 “郎才女貌”、“英雄美女”的旧有夫妻模式。杨府女子武艺超群、性格豪放而不受羁绊,其英雄本色不仅不亚于丈夫兄弟,甚至更胜一筹。如佘令婆手持白令字旗叱咤疆场,箭射潘仁美落马;重阳女战场认夫;穆桂英山寨招亲; 众女将大破天门阵; 杨宣娘横扫敌军; 十二寡妇征西等等,无不令人惊叹。或许是矫枉过正吧,小说里的杨府女子不仅象男子一样奔赴国难,而且敢于向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观念挑战。她们突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旧俗,突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妇德规范,突破尊卑有差的等级标准,无视礼教,追求着男女平等。那朦胧的民主色彩未必十分自觉,当来自于夫妻同甘共苦、共同建家立业的平民生活经验。在后世的地方戏曲里,这一切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乃至出现专门的佘赛花故事、穆桂英故事、烧火丫头杨排风故事、杨八姐游春戏弄真宗的故事等等。她们无视朝廷,戏弄夫婿、三关上将乃至宋王,于是便有 “杨家府里女胜男” 的说法。

演义里的焦赞、孟良也出现了不同于宋元旧篇的变化。焦、孟原都是三关上将身分,是六郎手下 “二十四指挥使”的代表。到了演义里,他们变成了呼啸于山野的绿林好汉,而且分别以浑铁飞锤和大铁斧为武器。锤子、斧头,很有点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样子。这两位绿林出身的大将勇猛、鲁莽、嫉恶如仇,他们在战场上不畏强敌,在自家营垒里也容不得奸佞。在抗辽大势下,他们戎马报国,一旦朝中营私陷害忠良,便杀人放火,举起反旗,回太行山去当草头天子。其直率、质朴,甚至 “无政府主义”式的任性、诙谐和不断的犯错误,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典型意义。这是两个较为成功的、惹人喜爱的文艺形象,至今仍栩栩如生。

除了抗敌精神的颂扬和英雄性格的塑造外,演义着力于表现宫廷内部的忠奸斗争,刻画了与忠勇杨家将成为鲜明对照的一系列奸佞。作品愤愤于宫廷政治的昏暗,将历史人物潘美(潘仁美)描写成心胸狭窄、专横跋扈、结党营私、阴险恶毒的权奸,其势力凭借女儿贵为宋王之妃的裙带关系而直达宫廷。又把历史人物王钦若 (王钦)写成是打入宋廷内部的奸细 “贺驴儿”——他原是辽邦左贤王之子,以破落户的身份入境,靠舞文弄墨、协助真宗篡位而深得宠幸。一个权臣,一个内奸,均属误国的大患。如此描写,不无对明代政治的影射。至于仁宗时狄青的嫉贤妒能,神宗时张茂的好大喜功,皆因朝廷用人不当而使杨府忠良不断遭难,最终不得不选择归隐的退路。“忠良报国,权奸误国”,是作品创作的指导思想,在潘仁美、王钦等反面人物身上,作者赋予了民族败类的一切恶劣品质。

作为通俗小说,《杨家府演义》在艺术上较为芜杂,文字也比较粗率。它的成功之处固然在于通俗性、民间性,不足之处也在于此。在思想内容方面,它不可避免地融汇了大量历史存留的糟粕,例如忠君思想、君权神授的天命观、封建宿命论、降妖斗法的迷信色彩等等。对杨门女将和焦、孟二将等正面人物的描写也有庸俗丑化之处。艺术上不乏类型化、脸谱化,英雄、忠良、权奸、敌将的刻画大都比较概念,列阵、破阵、枪来、箭往的战场描写没有脱离一般化的模式。情节不仅搬用讲史演义中司空见惯的战场选将、阵中比武、盟会设伏等等,而且自我重复、自我蹈袭之处比比皆是。作品的动人光辉主要在杨业父子殉难和六郎三关抗辽,到宗保、文广的平南征西便牵强附会。貂不足,狗尾续,思路的枯竭和生活的匮乏,造成人物、情节的不断重复,乃至于用兴妖作法、搬豆成兵之类臆造来填补,与前半部的现实主义写法判若二书。作者的艺术功力显然不甚到家,属于拚凑之作。草率之处,如六郎忽称 “延昭”,忽名“杨景”; 四郎、五郎的命运前无交代,草草而出;重阳女、杨宣娘等突如其来;连十二寡妇之名也无法与前面的情节对应。

尽管如此,演义仍不失其传奇的光辉。每当民族矛盾激化的时刻,民族精神振奋之时,《杨家府演义》便不断地再版,有助于唤起民众的奋发之心。那血洒疆场的男儿气概; 那不分男女老幼,“杨家将,一齐上”的无畏气魄; 那“少年赛过杨宗保,妇女不让穆桂英”的口碑,充分说明演义所弘扬的杨家将故事的精神魅力。